秋冬之交,广袤的冀中平原寒意日隆,黄叶飘落,到处是凋零肃杀的景色。但当我们来到饶阳县时,扑入眼帘的却是一派勃勃生机:公路边,一个个温室大棚,一排排景观苗木,花儿依旧绽放,树木也不急于褪色,朔风掠过,层层绿波似的叶子翻滚喧哗。
饶阳这个地方,并不广为人知,但要提到一个名字,一定会勾起很多上岁数的人的记忆。
这个人物就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耿长锁。
时光之页翻回到1943年,冀中人民永远铭记的伤痛之年。这一年,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又遭遇前所未有的旱情,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挣扎在生死线上。危难之际,中共饶阳县委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提出“组织起来,生产度荒”的口号。在五公村,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联合了3户农民搞起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作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个带头人就是耿长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耿长锁又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五公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曾被毛泽东誉为“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
光阴荏苒。如今耿长锁已经去世30年,但在这个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重点贫困地区的地方,他的精神仍然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放射出熠熠光彩。
2008年深秋的一天,寒雨霏霏。在大迁民村,已经富裕起来的常海峰正在家里和爱人谋划着来年,听到有人敲门,还未及开门,已经卸任多年的老支书常伟成就破门而入,脸拉得足有二尺长。小两口顿时蒙了:出啥事了?平时慈眉善目的一个人,怎么就变脸了?老支书发话了:“海峰,你到底是干还是不干?”“您老要我干什么?”“当然是做村支书!你不能光顾自己致富,还要带着大家伙一起干才行啊。”老支书的一句话,使常海峰的眉头拧成了细麻绳。
常海峰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从记事起到14岁,海峰就跟随父母出东家、进西家,吃百家饭、住百家屋,靠众乡邻救济艰难度日。他18岁那年入伍,4年的部队生活,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1990年复员回村后,海峰尝试创业,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富裕了,成为村里的能人……
现在,老支书常伟成代表乡亲们登门请他“出山”,这使他很犯难,一边是自己蒸蒸日上的生意,一边是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屋子里安静下来了,他在埋头思考。过了会儿,他抬起头,声音洪亮地答应了常伟成:“干!”常伟成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常海峰“出山”了!2009年春,镇党委书记亲自主持会议,经严格程序选举,海峰当选了大迁民村村支书。在声似鞭炮的掌声中,常海峰的眼睛湿润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乡亲们依然深爱着自己,自己是该好好回报大家了。他给大伙儿深深鞠躬,承诺任职三年内解决三件事:第一,修路;第二,通电;第三,有水吃。“如果这三件事中有一件没有得到落实,请大家撤我的职。”掷地有声的三句话,再次引发了热烈的掌声。
话说出去了,可事却极难办。他接手的是没有分文收入却有60余万元欠款的烂摊子。他开党员会议统一思想,号召村委班子成员集资修路,共需要20万元,海峰自己拿出了10万元,其余8名村委凑齐了另外10万元。一看这些村干部动真格要干事了,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义务修路,不要工钱,不计报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村里的路就修通了。初战告捷,海峰大喜。他又开始谋划电的问题了。他亲自跑县电力局申报变压器,局长为难了,全县用电都成问题,你一个村算什么?海峰受过穷、有耐力,当过兵、有毅力。他白天磨,晚上泡,裹着军大衣,守在主管副局长家门口,第二天副局长上班时,发现他在楼下,就问:“你咋来得这么早?”海峰憨憨地笑着说,昨晚就没走。副局长被他感动了:还没见过这样的村干部!二话没说,当即就批了两台变压器。接下来,海峰又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不到两年时间,常海峰就提前完成解决“三难”的任务,兑现了诺言。
农村“新民居”建设开始了,但上面却只给政策不给钱!这下可难住了常海峰。怎么办?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当年那么穷苦,他没有掉眼泪;跑生意那么难,他也没有掉眼泪。可这次,堂堂男儿竟泪流满面。他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发愣,妻子心疼地劝他:“咱不干了,好吗?”摊子都铺开了,怎能说不干就不干了呢?见丈夫已经铁了心要干这件事,妻子悄悄地拿出了所有的积蓄递给海峰:“拿去吧,大不了我们再回到从前,不也一样能过来吗。”拿过存折,海峰的眼泪更多了。可这钱还是不够啊!他狠了狠心,把做生意时在衡水市购买的房子也卖了;他拉下了男人的面子,到战友们那里一个一个地借钱……看着双眼通红的常海峰,镇党委书记武晓辉关切地问:“还顶得住吗?”一句问候,透出的是理解,瞬间就触碰到了海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簌簌泪下,两个大男人紧紧地搂在了一起。
历经千辛万苦,14户村民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新民居,贴对联,宰鸡鸭。村民兴奋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哇!在村民眼里,共产党就是具体化了的农村党支部。
常海峰成了村民心中的“神”。
2011年年底,又到了村支部、村委会换届的时候了。一批又一批的村民前往镇里说情、请愿:留下常海峰,不能换了他!结果,海峰又一次全票当选。
一个目标实现了,又一个更新、更高的目标正在酝酿。
2011年3月,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冀中大地。饶阳县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专题传达中央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精神。对于这一新鲜的提法,常海峰认真地听着、记着、理解着,多年在生意场上的历练使他敏感地意识到,提倡土地流转、搞大农业,这是中央要给咱老百姓办好事啊。他急忙赶回村里,星夜召集村委会干部商议。大家异口同声:干!
村干部意见统一了,他的底气就更足了。第二天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常海峰讲政策、讲想法、讲前景,代表们听得异常兴奋,纷纷表示支持这项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惠民工程。大家明白,常海峰要搞土地流转、搞合作社,不是为了个人谋私利,而是为了村民奔富裕,这是正道。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68年前的耿长锁,咱农村缺的不就是这样的领头人吗?地有了,钱也有了,地里种什么?海峰眼界开阔,观念先进,他利用自己广博的人脉资源,跑到北京邀请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张树青教授现场把脉指导,让大伙儿心里更踏实了。
该给合作社起个什么名字呢?海峰说话了:“我从小贫穷靠接济,后来当兵学本领,再后来致富奔小康,这都是党给予的。我们农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也是党给予的。我看就叫‘党恩合作社’吧。”大伙儿热烈鼓掌通过。
2011年11月,“饶阳县党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地权变股权,农户变社员,成了体面的农职工。合作社成立的当天,十几台挖掘机齐刷刷进驻现场施工,运送建材的车辆络绎不绝,忙碌的村民穿梭不息。这片土地上要建设48座有机蔬菜、食用菌智能化温室大棚,采用南菜北菌的新式棚室格局。据专家评估,这种大棚的效益是传统种植模式的3到4倍。
2012年年底,合作社有了第一笔收益。经过测算,给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地分红300元,再加上每亩保底的800元,村民从一亩地里一下子就拿到了1100元!同样的一亩地,入社比单干多收入了1倍多。看到了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效益后,村民纷纷找到常海峰,争着要流转自己的土地。先后两次,300多农户自愿入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老百姓流转出的是土地,但寄托的却是信任和希望啊!
分红那天,看到村民拿着沉甸甸的兑现金,脸上喜气洋洋,常海峰比自己做生意赚到钱还要开心。他想到了贫困户常江河。常江河曾经患脑溢血,又不慎倒地左胯骨折,出于无奈,他把自家的6亩地全部流转了。由于行动不便,他没有来领取兑现金。海峰决定亲自到常江河家,除了带去他应得的兑现金,还买了些营养品。
正走着,常海峰眼前忽然发黑,两腿发软,跌倒在马路边。闻讯赶来的乡亲们背着他,再拦车把他送到县医院。经诊断是高血压、糖尿病,而且多项指标严重超标!大夫说,这病是长期疲劳导致的。村民们这才想起这位“当家人”往日经常到处奔波,吃不好睡不好……常海峰的妻子郑金杏掉下了眼泪,她平生第一次抱怨海峰:“我们有房、有车,不愁吃、不愁喝,你为啥非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妻子越说越伤心,村民越听泪越多。按照县医院大夫的要求,常海峰住进了北京309医院。住院不到两周,病情刚有所好转,常海峰就按捺不住了,索性自己驱车240公里从北京返回饶阳,直奔耿长锁纪念馆。
伫立在含笑扬眉的耿长锁塑像前,常海峰久久凝望着自己从小就无比敬仰的前辈。周边十分宁静,他仿佛感觉到,自己的目光在和这位当年的农民领头人深入交流,两个人的灵魂在深度交融。
与前辈的精神对话,给常海峰心中注入了一股强大力量,他决心要续写耿长锁在冀中大地的传奇。
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他在合作社基础上注册了衡水众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来合理规划流转的土地,用300亩地种植蔬菜,2700亩地种植观赏苗木。苗木分苗圃区、树林区、黄桃及樱桃等林果采摘区、旅游观光区,在树林区养殖鸡、鸭、鹅,再用它们的粪便做肥料,种植各类蔬菜和食用菌,达到了循环利用。
合作社每年都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分红。2014年1月,每亩地分红500元,再加保底800元,一亩地1300元。采访中,66岁的常增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以前请人帮忙勉强种着,可每亩最多收入也就是500元,现在好了,不用操心就有了高收入,他流转了8亩地,现又在合作社上班当工人,每月还另有2800元工资呢,他说:“像我这么大岁数的人,到哪儿还能找到这样的好事呢?”
常江河仍然在为常海峰给自己送钱晕倒在马路上的事而自责。他说,如果没有土地流转,就是有地,拖着病残之躯的他也得挨饿受穷。现在,不但流转了土地有收入,村里每月还给自己50元困难救济。“这是在传递着党的温暖啊。”说着,他眼眶湿润了。
这种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科技化和绿色无公害的发展模式,吸引来了省市领导,也受到农业部的关注。农业部派出专家组考察后,授予众悦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授予党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一时,众多媒体蜂拥报道,各地组团登门取经。
面对成功,常海峰并没有沾沾自喜。他指着眼前一大片土地,对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下一个梦想:再打造1000亩以上北方植物博物馆,再建50个高标准温室;还要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形成集观光旅游、蔬果采摘、温泉洗浴、垂钓、跑马、野生动物观赏及家养动物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
常海峰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度:“也许在有生之年我实现不了梦想,可我一定要尽我所能,为后代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把这条路走得更好。”
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望着眼前这位朴实的年轻人,听着他发自肺腑的话语,一种钦佩敬重之情从心底油然涌出。他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化作火焰,燃烧在故乡的土地上,燃烧在带领乡亲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征途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耿长锁精神穿越数十年的光阴传递下来,传递到了他的小乡亲身上,那样充沛、笃实、生动鲜活。耿长锁在天之灵,一定会倍感欣慰!
(何华为兰州石化学院教授;高振龙供职于河北衡水市人大,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