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新作过眼

    记录古老乡土中国的表情与精神

    ——读长篇散文《我们的假面》

    作者:江子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1日 13版)

        刘华以江西傩文化为主题的新著《我们的假面》(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是一个复杂的文本。首先它当然是一部长篇散文。整部作品通篇采用第一人称,以真实的“我”的行走、思考领引全书,以作者的在场来作为整个文字世界真实的见证,这是散文这一古老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作品从标题到内文都充满了文学性,“信仰的耳朵”“灯火意象”“比古老更老”,这些文学修辞化的标题是适合于散文作品的部件,“仿佛,信仰赋予土地以感官和神经;仿佛,信仰在这个下午牵连着每个家庭的运道和幸福;仿佛,所有的心都在傩班回村的必经之路上翘盼或者目送。”(《信仰的耳朵》)“飘老,一个令人怦然心动的词汇。它让年龄爽朗起来,让时间飘逸起来,让身体获得了尊严,让生命的法则获得了摇曳的多彩的魅力。”(《上帝比傩大》)这样的句子在书中比比皆是,它们透着文学的审美意味,甚至散发着强烈的诗性。至今为止,刘华出版了八部以村庄为表达对象的专著,这是他对民俗大地的文化思考、对乡土中国规模化书写的重要成果,而它们都有了散文的面目,《我们的假面》正是沿袭了刘华一贯的乡村主题文学书写笔调,它与那些专著一样,具有散文的基因和质地。

        然而仅仅把《我们的假面》认定为长篇散文可能有失于简单。它有大量的非散文的质素。依笔者观察,刘华的《我们的假面》一书,是一个融文学、学术、田野调查、影像、非虚构等于一炉的庞杂宽广的、复合型的文本。

        它是一部来自田野的赣傩的民俗科考报告。在该书的开篇《引子》部分,作者详尽地介绍“傩”的意义,及江西傩的分布和表现方式,正对应了科考报告开头往往要对主题进行说明。科考报告中惯有的时间地点的标示比比皆是,许多来自现场的介绍,比如对江西各地傩的角色、动作、服装、道具、剧目等表演程式的记录,还有傩文化古老文字底本的抄录,让人想起科考报告数据采集的陈述。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如“江河成为神明的重要来路,故而各地关于从水上漂来傩面具的传说俯拾皆是”(《傩的来路》),“是驱邪纳吉的民俗活动,把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串联起来,强化了这种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上的关系,并且形成了绵延千百年而不变的秩序。”(《和合之舞》)这些经过详细论证后得到的结论,远非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所能抵达。这样一本书,其实质乃是对江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它对人们了解江西傩这一文化形态,促进学术界对江西傩文化的把握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

        它还是一部有关江西傩文化的影像志。该书含有大量动态的傩文化表演,静态的傩神庙、傩面具的图片,皆是作者在无数次从赣北到赣南的田野考察中所摄,那些抓拍的体态活泼的傩舞形象带着作者的视角和情绪,有作者的修养及性情的介入,那些已经不可复制的傩文化图片在往昔中定格,并且与文字构成互文关系,给江西傩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一份相对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江西傩的记忆。

        它更是一部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学者忧思录。傩是十分古老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农耕文明重要的符码,那张刻在木头上的表情丰富的脸上,隐含了古老乡土中国生死、天地、历史等方面的密码,保留了民俗、戏剧、历史等多方面的信息,是民间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刘华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具作家和民俗研究者的双栖身份,他对这样一个主题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多年来追着傩面走遍江西全省,从九江的修水到抚州的南丰,从上饶的婺源到赣南的宁都,被自己的职责所驱使,是张载所言“为往世继绝学”的读书人的道统让他使命在肩。在这本书间,刘华详备地记录下江西傩的生成原因、表现方式、信仰基础、现实危机等,读者能感到字里行间他记录的急切。任何人从书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担心:一是担心这种传承了千百年的元文化,这种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形态,在当下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逐渐推进的局势下,正在面临失传的境地。二是担心在文化多元的当下,乡村的社会和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外来文明正在渗透中国乡村,以傩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正在受到挤压。我们的文化安全如何筑牢堤坝。

        在本书中,作者虽然写的是江西的傩,其实写的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傩,因为傩是世界性的古老文化符码。江西傩的遗存及面临的问题,也该是世界的假面所面临的危机。作者虽然写的是傩,但记录的是整个古老乡土中国的表情与精神,表达的是对农耕文明语境下所有的古老文化遗存的关切。他的这本著作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下乡村正在逐渐凋敝,那些构成整个农耕文明体系的民间文化部件,如何变得可以持续,并且继续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国家的精神?

        (作者为江西省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