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关学,一般特指宋明儒学在今陕西关中地区的发展。半个世纪以来,对关学的了解,往往从“以气为本,以礼为教”来描述其特点。这种理解突出躬行实践,但忽略了价值和境界。我认为更重要的应从“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去了解张载和关学的精神及其贡献。换句话说,对张载或关学的认识决不能离开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核心价值和道学总体的认识和评价。“横渠四句”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西铭》则发展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既追求博大高明的价值境界,又密切联系人伦生活的日用实践,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和在政治思想上涵有的进步意义。《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宋代道学的总结者朱子大力推崇张载“心统性情”的思想,认为它与二程“性即理也”的思想同样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道学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朱子还高度肯定张载的“气质之说”。可见,我们论及关学的思想文化贡献,不能只就张载论张载,就关学论关学,更要看主流道学对关学的认识、评价、吸收、肯定。道学的宇宙论、心性论、功夫论、境界论都有取于张载的学说,而且是作为重要的核心命题来吸取的,这些证明张载思想对道学具有的发端和奠基的意义。我们把张载作为道学创立者之一,而不把他限定在关学文化,正是为了突显关学对主流思想的贡献。关学在历史上的不断发展不仅是对以往关中学术的传承,也是对全国学术思想的吸收、回应和发展,积极参与了各个时代主流思想的建构,是“地方全国化”的显著例子。
儒学的普遍性和地域性是辩证的关系,这种关系用传统的表述可谓是“理一而分殊”,没有跳出了儒学普遍性之外的地域话语,也不可能有离开全国文化总体性思潮涵盖的地方儒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认识、掌握地域性因素对思想学术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与其他省份多侧重“文化”的展示不同,陕西非常关注对“关学”进行学术思想史意义上的总结发掘。这是很不相同的。《关学文库》不仅把关学的主要文献全部收揽其中,而且通过研究著作系统展示了当代关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水平。因此,这一工程的完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祝贺。
●陈鼓应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兼道家研究中心主任)
我想就关学精神说几句话。第一,为往圣继绝学,我很欣赏这一点。在历史上,陕西不仅是政治的中心,而且是文化传承的发源地。首先,张载继承了《周易》的思想。《周易》中有很多名词和用语是属于陕西的。我们翻开《易经》,可以看出它充满了人生丰富的哲理。张载艰苦卓绝的思考,自成一个系统,正合于《周易》生生不息的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次,张载继承先秦诸子,以儒学作为基本,又吸收了老庄思想。他继承孟、庄,特别是庄子的理论建构,《太和》是最重要的一篇。张载做了创造性的转化。“万物一体”的观念也是庄子的,不是孟子的,孟子是从个体扩充之,这点钱穆先生一再辨析过。张载心胸宽广,把老子“有容乃大”和庄子齐物精神吸收过来,然后加以融合。张载的思想有他的历史渊源,有他的时代环境和使命,他主张士人必须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第二,有一种成见,说张载的思想受二程的影响才形成。但据我们的研究,张载哲学的一些重要命题,绝大多数都是启发了二程。另外,理学的开创者根本不是朱熹讲的周敦颐,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好多篇文章都在批评周敦颐,他说周敦颐那套根本是道教的,“理”的概念在他那里没有出现过,而张载的书中出现了几十次“理”的范畴,他才是理学的开创者。
第三,张载及其关学的现代意义。我因受方东美先生的影响,对宋儒一直有成见。后来我多次读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六卷本,才改变了我的看法。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为天地立心”的视野,“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深刻影响了我。当今世界真的是要对话,要和谐地发展,就应该从包括关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赵馥洁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关学文库》编委会副主任)
《关学文库》的出版,意义重大。一是为深化关学研究,拓展了史料领域。长期以来关学学者的著作只整理出版了少数几种,这不但对关学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拓展造成极大障碍,而且已经形成了关学文献史料散佚、失传、损坏的严重危局。所以,《文库》的编辑出版首先是“为往圣继绝学”的一次文献史料的拯救壮举!二是为汲取关学的深湛智慧,建立了文献渊薮。八百年坎坷崎岖的学术历程,数十位学者薪火传递的学理探索,关学思想中积累了丰富深湛的哲学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能给我们治国、处世和做人以深刻启示。长期以来,学界对关学创立者张载的研究多有著述和创获,而对关学其他学者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哲学智慧的发掘,由于文献缺乏,而研究成果甚少。张载和关学史上的其他学者的哲学思想,都是中华文化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都体现了关中地区哲学思维的特征。而且,张载的哲学智慧经过后代关学学者在不同时代、从不同角度的阐发,其光芒更为绚烂夺目。新出版的《文库》实乃关学智慧的文献渊薮,它一定能成为我们汲取博大深厚的关学智慧的不竭源泉。三是为弘扬关学精神,提供了资源宝库。关学不但在学术思想上为中国民族的思维智慧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学术精神上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概而言之,“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构成了关学的基本精神。可以说,关学精神乃是关学的内在灵魂。而关学精神中所蕴含的优秀精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安梧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
船山《张子正蒙注》有言:“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这几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关学的起始点,也足以通贯整个关学而做此论断。值得注意的是,就学术史的脉络视之,关学影响了二程,明道、伊川开启了洛学。这洛学延续几代又开启了朱熹的闽学。大体说来,濂溪、横渠是“道学”,明道、象山是“心学”,伊川、朱子是“理学”。这道学、理学、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三大脉络,无一不与关学密切相关。道学强调的是“总体的根源性”,理学强调的是“超越的形式性”,心学强调的是“内在的主体性”。宋明儒学的发展史虽互有论争,但却在这总脉络下,如珠之走盘,不离其中,而且有趣的是它似乎有着一个回环的韵律,由道学为始,开而为理学、心学,最后则又向上一阶回到道学。
《关学文库》踵继先圣、传承先贤,慧命相续、道业生生,何其胜也耶!参与搜集、考索的研究者孜孜矻矻、日夜辛劳、勠力以赴,散佚者集之、隐匿者发之、错谬者改之,版本校刊、章句考订、文字修正、思想抉发,难能而可贵矣!伴随着关学文库的刊行,不论对于关学的研究,对于宋代以来的学术史之研究,乃至整个华夏学术之研究,精神史脉络的厘清,充实之美、光辉盛大,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
●舒大刚 (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综观《关学文库》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值得表彰和借鉴。首先是传承历史,开辟未来。关学作为理学的重要骨干、儒学的重要流派,不仅是地方的,更是全国的,还是全人类的。文库上以传递历史,下以开启新学,内以提高士人修养,外以展现治平之道。它的出版,正逢其时,必将对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世道人心的重振和调整,特别是对当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二是体系严密,规模宏大。文库系统收录了从北宋到清末关中学人的重要文献,涉及作者29人,编订文献26部,使关学重要成果和传承体系得到完整呈现。其三是方法科学,组织得法。文库整理研究,双管齐下。既有关学文献的系统收录和整理,还撰写了研究系列。该系列以评传和年谱的方式,对关学史上具有重要成就和重大影响的人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对专人进行专题研究的11部专著。特别是《关学精神论》《关学思想史》《关学学术编年》,从纵横、点线面等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关学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演变,总结评述了关学成就和特征,并为关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努力。其四是求真务实,笃实会通。文库收集、抢救和整理了一批已刊未刊的关学文献,对它们加以精心校勘,仔细审正,如将历代研究和记载关学的资料加以辑录和整理,既完整又精细,为进一步研究关学,发展关学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五是总结创新,树立榜样。历史上关学民胞物与的情怀,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国天下的担当,和谐太平的理想,都得到深入挖掘和重新表彰,为当代关学的创建具有典范意义。
●徐晔 (陕西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关学文库》组委会、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出品人)
我们举八年之力,编辑出版《关学文库》,旨在完成“两个八百年”的学术使命:一是系统整理从北宋至清末八百余年关学学人的基本学术文献,二是全面总结关学学派八百余年的主要学术贡献。其目的在于为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第一,重建了关学的历史地位和精神谱系。北宋张载创立的关学,是理学的奠基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孔孟之志,会通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批判融合老庄之道和域外佛学,创建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道释多元互补的新体系,形成了尊礼贵德、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崇尚气节的文化传统,其“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重建德性秩序的现实关怀,代表了理学的最高精神追求和价值境界,不仅对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养成和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第二,填补了全方位梳理与研究关学学派的空白。文库首次系统汇集了历代关学重要文献及当今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完整呈现了关学学派起于宋、承于元、兴于明、转于清的历史形态、价值理念和独特创造,凸显了坚守学统自信、学派自觉、学术自由,注重发挥“创造少数”引领作用,对于促进不同学派交流互鉴、推动学术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彰显了关学理学转型的典范性意义及当代价值。关学是传统儒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成果,奠定了北宋至清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精神、核心价值和基本意识形态,塑造了直至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胸襟。只有把关学研究放在中国思想史的总体格局中去把握,放在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背景下去思考,才能深刻认识关学的“照着讲”“对着讲”和“接着讲”,对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中国品格的现代文明秩序所蕴含的典范性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