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培 (陕西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主任、《关学文库》组委会副主任)
《关学文库》是我国第一部对上起北宋、下迄清末民初,绵延八百余年的关学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填补了全方位梳理关学学派的历史空白。文库的出版,不仅是陕西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成果,对全国来讲都是一大贡献,必将成为立意高远、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特色鲜明的传世精品。
第一,《文库》的编辑出版是对陕西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所作的积极尝试。一是将关学学派中代表性学者的著作都收集起来,进行点校、整理、出版,可以预见,势必对关学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通过《文库》的编撰,我们摸清了陕西文化的家底,有资格、有条件、有能力讲出关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意义,从而实现关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文库》的编辑出版是参事室、文史馆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开展有重大影响文化工程的成功范例。编辑出版《文库》,其投入精力之多、涉及面之广、协调任务之重、学术要求之高,在我室(馆)成立60多年历史上尚属首次。为今后进一步做好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来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关学文库》编委会执行副主任、出品人)
《关学文库》具有“存亡继绝”的特点,在广泛搜集、深度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考镜学术源流,梳理关学精神统绪,使关学的历史面貌和学术价值得到呈现,填补了八百年来关学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空白。
一是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次抢救性整理出版了《南大吉集》《李柏集》《李茵笃集》《韩邦奇集》《牛兆濂集》,首次系统整理出版了《李复集》《王恕集》《薛敬之集》《吕柟集》《杨爵集》《王建常集》《王弘撰集》《李元春集》《贺瑞麟集》,在辑佚完善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张子全书》《李颙集》《关学文献辑校》《刘古愚集》等。同时文献整理达到了应有的深度,在校雠勘误的基础上标点,并对专用名词画线,对文献的广泛使用提供了条件。目前收入《文库》的26部文献涉及关学学人29位,呈现了“条贯秩然”的学人文献统系。
二是学术研究的开拓性得到体现。以评、传为结构特征的学人思想研究,涉及关学代表性学者十人,与以综合研究为特征的《关学精神论》《关学思想史》《关学学术编年》相结合,初步展示了北宋到清末关学传衍的精神谱系和思想学术特征;梳理了关学自北宋创兴、金元变革低沉、明代融合中兴,清代反思、承传与转型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关学八百年历史嬗变中,关学学人始终保持以经求理、勇于造道、穷本达源的学术传统,崇礼贵德、经世致用、崇尚节操的精神追求,阐发了关学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上,所具有的独特精神标识,以及它在我们今天“追根、溯源、找魂”,推进传统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中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关学文库》总主编)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共26种,33册,1800万字。我们在做文献编时,遵循学术史研究指导下的文献整理,对每一位学人的著作,始终注意将其与关学学术史紧密结合起来,注意考察其所处关学史上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特征及人文风貌,坚持以“全”“准”“高”为我们的努力方向。所谓“全”,就是尽可能做到“两个齐全”:一是文库中所涉及的关学学人比较全,使重要的关学学人尽可能不被遗漏。为此,我们对冯从吾《关学编》及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关学续编》中所涉及的诸多学人进行了全面筛选,并结合现有存世文献,最后选定了29人的著作进行整理,这些基本上反映出关学史上主体文献的面貌;二是对关学史上一些重要学人个案的文献力求收集齐全,尽可能做到“一书在手,别去他求”。这次整理的《张子全书》是迄今最全的,较之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增加10多万字。《蓝田吕氏文集》较之中华书局版《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增加了7万多字。《李二曲集》较之中华书局版《二曲集》多出数万字。新整理的《冯从吾集》较之光绪二十二年刻本《冯恭定公集》也多出数万字,其中有不少内容是在民间搜集到的。其他如《吕柟集》《韩邦奇集》《马理集》《杨爵集》《李柏集》《牛兆濂集》等,不仅是目前收集资料最为齐全的,且绝大多数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所谓“准”,就是在文字校勘、标点断句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努力把错误降到最少。当然限于编校者的水平和经验,其错误也会有的,我们将努力去完善它。所谓“高”,就是力求高标准,严要求,遵循古籍整理的传统做法,采用繁体字、竖排版,并对专用名词做下画线的处理。我们努力的目标,是使文献整理系列成为深度的古籍整理。
●方光华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关学文库》总主编)
《关学文库》研究系列共14种,约500万字。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关学是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文库认为,张载建立的“性道合一、学政不二”的理论模式,为理学建立起牢固的根基,彰显出理学的精神境界。其次,关学推动了洛学的升华。文库认为,从张载与二程的学术交往来看,张载思想具有自主性和系统性,是张载主导了讨论的主题,将其最有心得体会的观点就正于同好。另外张载的弟子吕大临对二程学说的升华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第三,关学对朱子学有所匡正,对王学有所发展。文库认为,韩邦奇由推阐朱蔡反归横渠,已经指出如果不对理学中张载的思想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理学的发展将遇到与事功脱节的困境。吕柟虽出自以朱子为宗的河东薛瑄,但是他在理气观、工夫论等方面都有独立的思考。关学较早地接触到理学有朝心学发展的可能性。南大吉等在心学形成中起过主要作用。第四,关学对理学的反思有其特色。文库认为,以李颙、李因笃、李柏、王弘撰为代表的关学学人,在明清之际对理学思潮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关于理学发展的判断。既有基于朱学与心学的反思,还有基于经学和性灵的反思,体现出多样性反思的特色。第五,关学的近代转型颇有建树。文库认为,刘古愚在陕西积极开展救亡活动,创立维新团体“复邠学会”,出版严复《天演论》和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论著,派弟子北上京都、南下上海与维新志士互通声气。在变法失败后隐居烟霞洞期间,他还对西方政治学说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适合近代教育的一套教育体制。关学从此开始新的转型。第六,关学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库认为,关学的基本特点是既有深邃的理论,又重视实用。躬行礼教,学风朴质是关学的显著特征。关学学者大都注意砥砺操行,大多不主一家,具有比较宽广的学术胸怀,能够因时而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在张载的思想文化遗产中,能为中华民族留下永久记忆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张载的伦理学,由礼论和德论构成。礼论,属于“规范伦理”;德论,属于“德性伦理”。由“礼”和“仁”“孝”构成的道德价值系统,是奠定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仁”“孝”作为德性伦理原则,在张载《西铭》中表现得最充分,其新意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提出“民胞物与”的理念,扩大了“仁”的实践范围;二是使孝行兼具敬畏天地的意涵,成为信仰的一个重要维度,扩大了“孝”的实践范围;三是突破了早期儒家强调差等的仁爱观,谋求平等之爱。第二,“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第一句“为天地立心”的“心”,应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即社会需要确立以“礼”和“仁”“孝”为核心的道德价值系统。第二句“为生民立命”,是把天下的民众视作命运共同体,用上一句的道德价值作为民众安身立命的依据,使他们据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张载为挽救“学绝道丧”的局面,担负起传承孔孟“绝学”的历史使命。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时期欧阳修、范仲淹等曾提出“致太平”的方略。张载不仅关注眼下的社会秩序,而且还以更深邃的视野表达了对未来的关切。“为万世开太平”,是影响至今的中国和平理念。第三,“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钱穆晚年深信“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张载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界定了“天人合一”命题,并从提升精神境界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同时他还强调“本天道为用”,而这需要经由个人修养的实践、社会治理的实践和人类参与自然生成过程的实践等多种途径。
●王美凤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
我参与了《关学文库》中三部著作的整理点校与研究工作。《关学史文献辑校》一书对散见于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关学学术史重要文献加以全面系统地整理汇集,将关学史的主要脉络与主干文献融为一体,将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关学学术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关学学术编年》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关学历史传承与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以系年的形式,再现关学学人学术活动及其理论著作等,成为国内首部系统梳理关学学术思想发展的编年体著作。《牛兆濂集》也是第一部关于关中大儒牛兆濂的文献整理,书中收集的牛兆濂部分诗文、答问以及家书、生平事略、年谱等资料来自民间,面对残缺不全、字迹模糊难辨的手抄本和稿本,常有“最难不过点古书”之叹。纵然如此,我却乐在其中。可以说整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成长的过程。记得一天深夜拜读冯从吾的著作,为他艰苦力学、以身践道的高尚情操所感动,为他坚持正义、不畏权贵的风骨所震撼。渐渐地,关学学人的精神情操、风骨气节成了我前进的巨大推力,才使我与合作者们如期完成了三部著作的整理研究任务,对关学精神有了更多真切的感悟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