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贺普仁:大医正流利民生

    作者:贺畅 贺伟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2日 10版)

        2015年8月,国医大师贺普仁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从医70余载,毕生致力于中华传统针灸疗法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自己赢得了“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等无数荣誉,更为传统针灸疗法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医学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与中华传统医学的许多其他门类一样,近年来,针灸疗法所遭受的质疑和非议也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对此,贺普仁并未将自己置于无休止的“口水仗”和笔墨官司中,而是不顾年事已高,默默地用一例又一例神奇的医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2003年春,“非典”肆虐之际,贺普仁在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的名老中医紧急会议上提出大胆建议,用针灸疗法治疗“非典”后遗症,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了在第一线直接观察治疗效果并不断改进治疗方案,时年77岁高龄的他不顾劝阻,进入隔离室为“非典”患者施治,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为医者的执着和勇气一时间也传为杏林佳话。

     

        智力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都被公认为是社会和医学的“双重难题”。在行医过程中,每当看到那些不会说、不能走、目光呆滞的孩子,贺普仁心中总会升起一股难言的苦涩。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便潜心研究用针灸疗法治疗智障这一重大课题。为此,贺普仁博览古今医书,采集百家精华,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根据中医学的“五迟”症候,辨证配穴施治。在此基础上,为了减少患儿在治疗中的痛苦,贺普仁还开创性地运用“贺氏飞针法”,以气运针,在一两秒时间内迅速完成针灸治疗。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和反复实践,贺普仁的针灸疗法日臻完善,受诊智力障碍患儿的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的“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在针灸疗法这片福泽众生的园地上辛勤耕耘一生的贺普仁甚感欣慰。

     

        对自己倾注毕生心血的针灸疗法,以及看到当下针灸事业所面临的巨大危机和挑战,贺普仁在晚年,与时俱进地归纳总结了针灸疗法的主要特点,同时为针灸事业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指明了主要方向。他认为,针灸疗法最为首要的特点应该是其即效性。运用银针、艾草直接外治于人体,直观、简明、施治快、见效快,能够做到针到病除,或者在短时间内使得病情显著改善、病人的痛苦程度大幅降低。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只有做到这一点,针灸疗法在未来才有可能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被越来越多的医学专业人士所信服。

     

        贺普仁还指出,在现代医疗体系对于能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依赖和消耗与日俱增的今天,针灸疗法对外在物质条件依赖小,消耗低的特点,使得其低碳、绿色、环保的独特价值在未来势必得到进一步彰显。在贺普仁看来,针灸疗法最为宝贵的价值在于其恒长性与发展性。恒长性是由针具的特质决定的,发展性则是由不断呈现的科技成果决定的。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针具的金属质地和艾叶的生命周期具有较好的恒长性。而现代科技发展成果更可为针灸疗法所用,各种针具材质的新选择,一次性用针、新型灸具的出现、针灸机理研究实验技术手段的提供等,都为针灸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层面和广阔的空间。

     

        “防异化、守正流、医顽疾、利民生”是贺普仁在针灸领域终其一生的坚守,也是他对于身后针灸疗法未来发展的期许。

     

        在一代国医大师辞世逾百日之际,谨以此文以为祭。

     

        (作者为贺普仁之女、之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