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优质资源均衡、学生课业负担轻、教育教学质量高、群众社会满意度高……这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教育新生态。山东潍坊,一座拥有920多万人口、近120万中小学生的教育大市,这种教育新生态正日益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潍坊这几年教育生态的改变,得益于我们长期坚持问题导向,沿着管、办、评分离的路子,用综合改革这个妙方,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点面结合、配套联动,久久为功。”潍坊市副市长王桂英说。
改革从政府做起
“潍坊的教育改革,是从政府部门自身改革开始的,核心是下放办学自主权。”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徐友礼直言。
早在2009年,潍坊就作为全国三个试点市之一,率先进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下放教师职称评聘权力,人社、教育部门只管原则、管程序、管结果备案,“学校的事学校说了算,教师的事教师商量着办”,建立起“凭业绩论英雄”的评聘机制,教师主动研究教学、争当班主任蔚然成风。
在干部管理上,潍坊市赋予校长“组阁权”,校长对副校长提名,教育部门党委考察聘任;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拥有教师的自主聘任权和绩效分配权,实行优教优酬,从根本上调动起教师工作积极性。今年全市有4006名优秀教师实现了跨校交流;在招生工作上,学校拥有自主录取权。
把学校应有的权力都赋予学校,但不是放了不管。潍坊教育部门通过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底线管理、清单管理等,把依法管理贯穿于全过程,该管的管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让权力各归其位、各负其责,调动起了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目前,校长职级制、中考改革等已在青岛、威海、烟台等7个地市推开。
让专家办学治校
政府部门权力下放了,学校如何接好权、用好权?
潍坊市从2004年开始推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去行政化,到目前已建立起从校长后备人才、校长遴选、职级评定、绩效薪酬、校长退出,到学校党组织的建设,以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任职资格等一整套制度,把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与遵循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谁来当校长、如何选校长、怎么管校长等关键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家办学制度体系。
同时,学校自主办学不是“独立王国”,校长负责制不是校长“一言堂”。给了权力不能乱用,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
潍坊出台办学理事会运行规程,每所学校都组建起由所在地社区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办学理事会,学校的办学章程、年度计划、教师考核聘任方案、经费预算等,都要经过办学理事会的审议。通过这些制度,规范权力运行,把决策过程作为民主协商、凝聚共识、鼓舞干劲的过程。
在潍坊,专家办学、自主办学让广大中小学呈现出“尊重规律、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山东省教育厅4次监测中均为全省最低,中小学生科技大赛获奖数量已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90%以上的中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达到10门以上,中小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已经遍及城乡;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学生社团等已成为每所学校必设项目,小发明、小论文、小创造活动方兴未艾。
“评价”与“参与”:让社会广泛参与
从现代教育治理结构看,没有社会广泛的参与,不开门办学、教育办不好。潍坊市建立四项核心制度,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
建立起制度听证机制、效能评估机制和问题矫正、反馈机制。潍坊各中小学已经分别建立起班级、年级和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全市共有校级家委会1239个,校级家委会成员15460人,班级家委会成员148680人,充分行使对学校办学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在全国率先成立教育惠民服务中心。2008年,潍坊市教育部门整合7个科室、3个直属单位的相关服务职能,集中设立学生资助、社会培训、家庭教育等8个分中心,实行“前店后场”的工作模式,全天候接受群众咨询投诉,对群众的教育需求实行一站式办理服务。
从2008年开始,潍坊市政府委托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每年开展一次教育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系数。市、县教育部门建立起对学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制度,调查内容分为“对子女就学学校办学总体状况、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服务以及健康成长”等5个维度,结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系数,与校长职级、教师业绩考核挂钩。
用满意度代替过去的升学率,促使学校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在山东省对地市科学发展考核满意度调查中,潍坊市人民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连续6年位居全市各行业首位。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刘玉祥 潘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