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鲁迅,从《一件小事》《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起,这些是选在语文课本里的。虽然半懂不懂,但觉得他写的故事陌生而有趣,一点一点地喜欢起来。
后来,读《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再后来,居然搬起了《鲁迅全集》,而且翻了不止一遍。虽然依然是半懂不懂,但难得有这样耐咀嚼的文字,渐渐地感觉到了鲁迅的温度和光辉。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又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鲁迅伟大斗争精神、牺牲精神的写照。鲁迅就是中国脊梁的象征。鲁迅的温度和光辉,就是中国脊梁的温度和光辉。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鲁迅的这些话,也可以理解为是鲁迅一生伟大实践的写照。鲁迅就是高擎引导中国国民精神灯火的人。鲁迅的温度和光辉,就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温度和光辉。
鲁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人格化代表。鲁迅学贯中西,但他的魂魄、他的根脉,都是深扎于中国大地的,是典型的中国气象、中国风骨、中国意蕴、中国味道。鲁迅的温度和光辉,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温度和光辉。
毛泽东是伟大的文化巨人。我们党讲鲁迅讲得最多、最深刻的,是毛泽东。鲁迅的温度和光辉,经毛泽东的深度解读而愈益深入人心。
举例来说,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反对党八股》的重要讲话中,详细解释了鲁迅回复北斗杂志社信中提出的八条写文章规则中的四条。第一条:“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毛泽东说,讲的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是一样半样的事情。讲的是“多看看”,不是只看一眼半眼。我们怎么样?不是恰恰相反,只看到一点就写吗?第二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毛泽东说,我们怎么样?不是明明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硬要大写特写吗?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第四条:“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毛泽东说,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常识。第六条:“不生造出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毛泽东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许多口口声声拥护鲁迅的人们,却正是违背鲁迅的啊!
鲁迅和毛泽东讲得多么好啊!如何写文章,对于鲁迅来说,是一个小而又小的小侧面。但滴水藏海,从这样的一个小侧面上,我们也可以深切而充分地感受到鲁迅的温度和光辉。
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继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们党指导文艺工作、文化建设的又一篇纲领性文献。认真阅读这篇讲话,可以使我们再一次深切而充分地感受鲁迅的温度和光辉。
习近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至少有五处具体地讲到了鲁迅。在谈到文艺的地位和作用时,习近平讲到,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谈到文艺和人民的关系时,习近平讲到,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在谈到文艺和生活的关系时,习近平讲到,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在谈到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交流互鉴时,习近平讲到,鲁迅等进步作家当年就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学作品。在谈到文艺批评时,习近平讲到,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习近平同志在一篇讲话中五次讲到鲁迅,是有深意的,是发人深思的。它反映了我们党对鲁迅的深刻认识、深刻理解,体现了我们党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对自己民族伟大人物的充分尊重,而尤其重要的是,以鲁迅作榜样,来讲文艺问题、文化问题,是最有说服力、最有感染力的。
鲁迅之于中国,有如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泰戈尔之于印度,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意志,但丁之于意大利,是国家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近代以来的中国,鲁迅是一座高峰,一个标志。作为一个巨大的思想存在、文化存在,鲁迅标志着中华文化所曾达到的新的历史高度。
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始终把鲁迅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伟大的艺术家石鲁,一生视鲁迅为自己的精神导师。石鲁者,师鲁也。鲁迅和一切杰出人物的实践证明,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精神世界,是人类社会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文明积累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时代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强健的民族素质和强健的民族精神,因而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学习发扬鲁迅精神,更加需要时时感受鲁迅的温度和光辉。这也是我们党反复强调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李洪峰,作者系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