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采访手记:巴人门前有画廊】

    作者:荣池 张国圣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10版)
    广场萨克斯
    江畔广场舞
    化肥装船
    抱得大鱼归

        十一月的重庆,不同于寒风凛冽的北京,依然是微风和煦,阳光穿透湿润的空气洒在身上,舒适宜人。这是我们走出机舱的第一感受,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去涪陵的路上各地牌照的私家车们排起了长龙,涪陵收费站更是堵了个水泄不通。“大中午的怎么那么堵?”“都是去耍乌江画廊的撒!”手握方向盘的汪大哥用地道的重庆话回答了我的问题。

        涪陵素有“乌江门户”的美誉。要游乌江从涪陵开始,要游涪陵从麻柳嘴开始。车快到目的地时,上来一位背着相机的老者,正是拍了一辈子乌江的当地摄影家杨润渝。“20多年了,您还住在这儿?”涪陵区外宣办副主任张丁坐在老杨旁边。“是撒,住这儿每天都可以去两江广场散步、拍照,好安逸嘛。”在杨润渝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个乌江门户中的门户——麻柳嘴两江广场。“两江广场”顾名思义,长江和乌江共存于此,肩负着连接两江景观大堤的重任。“以前这里水位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用炸药在阻隔江水的石滩上炸开了一个大洞,所以这儿又叫‘灌口’,现在水位上去了,看不到啰。”老杨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相机一边介绍道。两江交汇,泾渭分明,重庆话里“乌”是浑浊的意思,但乌江的水可一点儿不“乌”,由于矿物含量高,乌江水翠绿通透,和长江水的暗黄色形成鲜明对比,据说偶尔两江分界线还会呈现太极的图案,联想不远处的点易洞,800多年前北宋理学家程颐在此注释《易经》,神奇涪陵,果真名副其实。

        告别两江岸的风筝大军,告别每天都来广场练习萨克斯的中学教师老崔,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乌江画廊上的第一个栈道——三门子。白云弥漫江深处,丛丛荒草掩山路。站在乌江画廊的望江亭上一切豁然开朗,满眼曲折、蜿蜒的江水翠绿发亮。江边的山算不上巍峨,但延绵得好;一条绿带算不上华丽,但婀娜得妙。远处,一家江边的农户正在举办社宴,一排排圆桌摆放整齐,客人还没有到来,但灶台上大锅冒出的滚滚蒸汽和陆续上桌的饭菜,想必已经是主人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成果。“举办社宴一定是有喜事,这就叫富在深山有远亲啊。”说着,同行的涪陵区白涛镇宣传干事田雪梅叫来一艘渔船,游江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江以她独有的魅力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奔流是她的本色。而感受乌江情怀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乘船逆流而上。古人劳役必讴歌,从小在乌江里“泡”大的船夫杨昌兵也不例外。伴随杨大哥粗犷高亢的乌江号子和船桨卷起的浪花声,船出发了。临江的山呈现墨绿,由近到远层层递减,层次感极强。最深达八九十米的乌江水看不到底,但越往深处绿得越是苍翠,指尖轻触水面,一股凉意遍全身,激起的白色浪花让人生出一阵快意。“那边是以前的纤夫道,早已废弃,这个季节淹没在水底,夏天水位低时还可以看到。”杨润渝指着对面的山岩处,满眼都是回忆。

        乌江水源远流长,能包容污浊,能沉淀纯净,时而奔腾激荡,时而平缓含蓄。有时江水被青山所阻,前无去路,一个转折又海阔天空,阳光正好,人生何尝不是……乌江人生活舒适惬意、怡然自乐,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幸福莫过于此。

        摄影: 徐冶 杨润渝 王巍 荣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