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有对话才会发现文化吸引力

    ——中国南非创意产业论坛侧记(下)

    作者:本报记者 郭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05版)
    在比勒陀利亚的总统府前拍婚纱照,是当地的新婚习俗。图为一对新人正要去拍下一张照片。郭林摄

        中国南非创意产业论坛不仅是中南双方共话创意产业合作的平台,也是两国进行文化交流的现场。

        瓷器自古就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先锋。此次论坛上,来自上海的陶瓷设计家陈海波,不仅讲述了中国的瓷器文化,还携中国当代艺术陶瓷亮相论坛。这些瓷器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了青花、粉彩、高温颜色釉等多种表现手法,受到论坛南非参会者的喜爱。

        在陈海波看来,陶瓷材质易碎,却是从古至今联系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最坚实的载体,没有之一。他表示,这次展示的瓷器虽不能全面代表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的现状和水准,但其挑选是严谨、负责的,他希望这些作品“能为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走进非洲踏好第一步”。

        研究表明,早在15世纪,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抵达非洲一些国家,受到喜爱并被使用。在非洲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个地点,都曾发现中国古代陶瓷的身影,足见中非交往历史之久远。如今,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范蒂尔伯格藏品博物馆是南半球收藏中国古瓷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共藏有1600多件中国陶瓷器,数量之多,保护之好,令人赞叹。

        陈海波曾带着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穿越南北极、走进伦敦大英博物馆。这一次他“觉得荣幸之外,更多的是使命”。他此次带来的瓷器作品中包括:艺术家周国桢的2016生肖大作《大猴王》;艺术家赵强的瓷盘《水色年华》,被赠予南非非洲研究院;艺术家邹乐的现代青花《花炫舞》,被赠予南非艺术文化部。

        作为“文化外交”使者,陈海波表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人认为认识世界、被世界认识更加容易,“文化交流”更容易实现——正是这样的想法阻碍了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冲劲与激情。在他看来,“文化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中国当代艺术陶瓷走进世界同样也是如此,一次两次的展示或许只能让大家有个‘一面之缘’,让大家意识到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存在,关键是:我们要创造对话,有对话,才会发现吸引力,才会有机会加深了解,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才能有机会被认识、被喜爱”。

        在论坛上,表达文化交流对话激情与冲动的人还很多。南非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席科罗吉希望在北京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举办展览,在中国建立曼德拉学院,传播南非文化。目前,中国文化中心即将在南非落成。

        南非国际芭蕾舞比赛首席执行官德克·巴登霍斯特在论坛上表示,南非芭蕾舞团和中国辽宁芭蕾舞团去年合作演出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不同肤色的演员们在中国三个城市演出,在南非演出了19场,大获成功,受到观众的高度赞扬。2016年,双方将继续合作,联袂上演新的剧目。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文化参赞郑文在论坛上披露,中国文化企业“四达时代”几天前已经获得南非的经营牌照。迄今,这家文化企业已经在20多个非洲国家获得经营牌照。它把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入泛非地区,获得广大非洲观众的喜爱。

        参加论坛的“聚橙网”董事长庞良志以他所在公司为例,介绍了中国生机勃勃的剧院发展。他希望有一天把非洲的演出产品引进中国,在其公司位于太湖边的戏剧村上演非洲季。

        本次论坛是中南两国一次成功的文化对话,这种对话显然不会因论坛的结束而停顿。就在记者启程回国的当天,中方人员接到了来自南非总统府的消息,南非共和国总统祖马要在当天会见参加论坛的全体中方人员。祖马总统前一天刚结束访问欧洲回国,这个消息无疑是对此次论坛的最高肯定。可惜记者不能改变行程,只能遗憾地与这次会见失之交臂。

        坐在回程的机舱里,眺看非洲的山川河流、云卷云舒,对中南乃至中非文化交流、民之相亲的希望与祝愿,不禁油然而生。

        (本报记者 郭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