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他们喝过乌江水】

    作者:李宏 荣池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11版)
    万绍碧
    周烽
    杨润渝
    余继平
    杨贤艺

    万绍碧:辣妹子的榨菜梦

     

        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说到重庆辣妹子,中国榨菜之乡的涪陵人最先想到的就是辣妹子集团,和用20年时间带领集团把榨菜这个开胃小菜变成一个大产业的“辣妹子”万绍碧。“小时候,有一年特别冷,母亲为了给我买棉衣,将家里的榨菜连夜赶工背去市场卖,棉衣花去了那天几乎所有的收入,母亲只好打着火把走了30里地回家。”也正是这段记忆,在万绍碧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榨菜的种子。如今的辣妹子集团已是一个现代化的榨菜生产帝国,但她仍然坚持手工榨菜的制作和榨菜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万绍碧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涪陵的榨菜文化发扬光大。她更坚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懂得感恩,才能走得更久、更远。

     

    周烽:乌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歌

     

        在乌江边生长、求学和工作的周烽,几十年来,乌江在他心中始终是七彩斑斓的。儿时的夏天,看到乌江两岸山洪暴发,波涛翻滚,江水带给他的印象是凶险,但更多的时候,乌江带给他的是无尽的快乐。每当马达声传来,他和小伙伴们就会欢呼着奔向岸边,这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如今依然时常在耳畔回响的马达声,伴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如一首唱不倦的童谣,在他心灵深处回荡。乌江带给他的不仅是快乐,更有爱与温暖。隔着岁月回望,珍藏在他心底的,美丽的乌江都是充满温馨的场景:坐船外出求学的时候,外婆和妈妈总是会站在乌江边的小码头上,为自己送行或者等待自己放学回家。如今已是涪陵区商务局局长的周烽,希望蕴藏着大量财富的乌江,能够更多地为生活在两岸的人们造福。他相信乌江流域凭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久就会迎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杨润渝:乌江人应该把乌江拍好

     

        “拍完好的照片就买酒去!”说这话的人叫杨润渝,从小在乌江边长大的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摄影,献给了乌江。说起老杨与乌江的“初恋”,大概要追溯到儿时的江边戏水。而与乌江“热恋”的开始则要从1992年说起。那年,杨润渝决定拿起相机,沿着乌江流域,用光影描绘这里的风土人情,用相机记录自己热爱的家乡美景。“当年为了拍背夫,一根麻绳系于腰间,把自己挂在江边的悬崖绝壁上取景,要拍到好的照片就管不了那么多危险。”杨润渝说起自己的摄影故事件件如数家珍。如今,江水的抬升和时代的变迁让老杨镜头下的许多风景成为绝唱,耗时五年拍摄的土家族哭嫁没了,历经万难记录的纤夫生活也看不到了。随着时间流逝越发珍贵的除了杨润渝的摄影作品,还有他孜孜不倦的可贵精神。

     

    余继平:民间艺术要依靠传承人创新

     

        “民族民间艺术向前发展,打造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或村镇建设,这需要传承人创新。将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成刺绣、装饰、礼品等产业,既有传承的元素,又有现代的元素,不仅保护了民俗生态环境,还能扶持百姓就业和增收,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余继平教授,花了十年的时间,利用寒暑假,深入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田野考察、调研和收集古籍文献资料,摄录搜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影像、图片等第一手资料,完成了著作《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并摘得“山花奖”。在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过程中,余继平发现很多人谈到的都是北方或者江浙一带的民间美术,而对乌江流域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如果把这一流域的艺术现象挖掘清楚,那就是对中国民间美术体系的完善。对今后的研究重点,余继平说,要体现出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论性、传承性、保护性和应用性,这算是他从山区来又服务广大山区的最好方式。

     

    杨贤艺:土家木楼出画家

     

        “乌江画派”是人们对一群热爱艺术,情系乌江的艺术家团体的总称。但他们自己对这个大家庭却有着另一个称呼——“我们乌江”。在“我们乌江”绘画团队里,杨贤艺算得上是中坚力量。现任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的杨贤艺是土家族人,留着一头长发,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看起来艺术范儿十足。走进他的画室,淡淡的松节油味弥漫其中,到处都堆满了画框画布。画面里,羊群、吊脚楼、山岗……这些即将逝去的风景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乌江流域。“我的体内流的是土家人的鲜血,我会一直坚持用最朴实、最真挚的情感和画法来表现我的家乡,到老,到死。”这份执着贯穿着杨贤艺每一个时期的创作,因为脚下的土地就是他的根,而好的作品就是在这片土地的滋养下结出的果实。

     

        (李宏、荣池 采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