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育创新基因 铸百年工程

    ——中国建筑基础设施PPP创新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8日 08版)

        “基础设施投资是国家应对经济下行,克服‘三期叠加’的‘一把利器’,我们顺应国家战略,将基础设施作为未来五年最为优先的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官庆在2015年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工作会议上这样说。

     

        这家企业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成绩卓著。作为位居世界前列的建造商,在PPP模式的创新实践中走在行业前列,它与徐州市合作实施的徐州地铁1号线模式,已纳入全国30个首批PPP试点工程,成为国家轨道交通建设PPP合作的示范项目。

     

    创新融投资模式

     

        2014年10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标徐州基础设施打包项目,总合同额204亿元,刷新了中国建筑单体中标额纪录。由于项目合同额庞大、运营模式复杂,给项目的资金运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为了化解压力,金融专业出身的中建华东总经理宋旋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在项目的融资方案中综合运用了股权融资、信托和资管计划,资金来源有自有资金也有保险资金和银行资金,还设计了项目间调剂、错配、滚动投入的资金使用计划,解决了三环北路、观音机场二期项目资金问题;三环北路、观音机场二期项目建成后,政府的购买服务用款再滚动投入到建设周期较长的轨道交通1号线项目,满足1号线项目后期资本金需求,保证项目资金的整体平衡,待运营整体平稳后再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途径实现资金再利用。

     

        这样的举措可谓四两拨千斤,将资金需求量大的劣势转化为资金流动性强的优势,实现“资金融合撬动大项目”,保证了项目顺利落地。

     

    找准自身定位

     

        项目庞大、调动复杂,为了应对繁杂的困难,中建华东将自身定位于服务的角色,立足于创造公平、均衡的内部环境,积极调配各方资源,为参与建设的各工程局当好勤务兵。中建华东开创了在中建系统内部招投标的模式,带动了中建系统18家具有各自技术实力的二级单位。在日常管理上,中建华东给予各参建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空间,比如在大宗物资设备的采购上,中建华东只监管不干涉,利用集采平台集中招标,不仅保证了价格优势,也保证了物资设备的适用性。这一系列举措,调动了这18家单位的积极性,确保了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抓住工程根本

     

        面对众多项目参建单位,该如何调度?面对不同的工期节点、施工特色,该如何管理?中建华东的方法是抓住根本,严格把控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管理,打造出了徐州项目“润物细无声”的管理模式。

     

        中建华东总经理宋旋通过对现场的管理,总结出“望闻问切一线工作法”,确保情况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一线”这个词,在中建华东的安全、质量管理人员眼中还有另一层含义:指挥部在三个项目全线安装了360°无死角的监控摄像头,通过一根根网线,连接到指挥部的监控室,有专门工作人员在监控室轮流值班,各标段项目管理团队每天早晚通过监控签到打卡。同时,这根线还连着一张无形的“网”,项目建立了安全生产微信群,所有管理人员实时更新项目动态,让问题无所遁形。

     

        中国建筑副总裁马泽平在视察该项目时这样表达中国建筑的“雄心”:“要把徐州项目这个中国建筑首个PPP示范工程做成资本运作的典型项目、廉洁自律的阳光项目,建成经得起时间和风雨考验的百年工程。”

     

    短评:创新才能赢得未来

     

        作为知名央企、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中国专业化经营历史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建筑企业集团之一,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设备制造、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它一直以“创造”为犁、“革新”为剑,拓土开疆,展现了国有企业的底气和锐气。

     

        这种创新,是不断创新技术水平、管理方法、投融资模式,率先探索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更是固本开新,在求新求变的同时,始终抓住“质量”这一建筑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创新力量铸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百年工程。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这个要求,需要更多像中国建筑这样对行业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大型国企,率先以新除旧、以新固本。唯此,才能以创新赢得企业的未来、行业的未来,赢得中国经济的未来。

     

        (本报记者 张进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