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出差,笔者在国航官网订了张机票。临行前一天收到短信:“因飞机起落架故障原因已被取消。请速电国际航空客服4000-666-361进行退改签。重要提示:全额退票,改签免费,另民航给每位旅客赔付补偿300元整。”很明显,这是一条诈骗短信。但骗子不仅知道我的姓名、手机,还知道准确出行日期和航班信息,着实让人脊背发凉。
打电话给国航客服,客服态度非常好地反复强调:第一,不理就行了,没有别的损失。第二,如果你真觉得有问题,请自己报警解决。在笔者的一再追问下,客服最后说,国航不认为是国航的责任。
笔者无法理解“在国航官网订票信息被泄露却不是国航责任”的逻辑;更无法接受这种“没有损失”的论调——难道真要等出现钱被骗了或人身伤亡才叫损失?或许有点过于谨慎,但顺着国航的逻辑走下去,恐怕即便真被骗了,还得自己举证骗子是从国航得到的信息。
笔者把这段经历发在朋友圈,不少朋友都留言说他们也曾遇到这种情况。这些“神通广大”的骗子极有迷惑性——他们不仅知道订票者的信息,连同行者也能一一报出。而且不仅在国航,在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订票也曾遇到此类事件。上网查询,相关报道多得看不过来。看来乘客信息泄露已经成为航空业的通病。但旅客的任何追问都只能不了了之,航空公司不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个人维权成本太高——除了自认倒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久治不愈的沉疴。这其中固然有技术攻防的博弈,但或许更多还是“不是我责任”的心态作祟。
纵观媒体的报道,在订票信息泄露受骗的案例中,相关航空公司都把罪责归咎于“黑中介”“黑代理”。那么,这些“黑中介”“黑代理”是如何接入订票平台的?如果是技术问题,真的没有办法进行改进吗?如果是管理问题,制度的漏洞真的无法弥补吗?然而,不论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航空公司都无法以一句“不是我的责任”轻巧带过。就在今年年初,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特大民航旅客信息泄露案,查明账号泄露的几个源头中,就有航空公司职工。面对这样的结果,航空公司还能说出那句“不是我的责任”吗?
或许,比技术更难逾越的难关,是一颗对社会、对大众负责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