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
与刘辉谈话,说不了几句,他便情不自禁唱起来,有时候还离开座位,用歌剧表演的姿势,绘声绘色边讲边唱。这一次,他唱的是歌剧《星星之火》中脍炙人口的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很难看出,眼前这个手舞足蹈、神采焕发、声腔圆润的歌者,竟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院长”。
“我在沈阳音乐学院执教三十多年了。这次排的《星星之火》正是由我们首任院长李劫夫先生作曲,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日题材歌剧。”11月4日,他受邀携《星星之火》参加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春华秋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展演周。在这部戏里,他扮演的是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老李头”。
“老李头这个人,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又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他内心火热,永远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如是描述剧中人的话语,似乎也指向他从事数十年的本职工作。笔者刻意问,你和你所扮演的老李头肯定很像,他却报以爽朗一笑。“我不如他。”他谦逊地说:“希望艺术之树永远常青,我只愿做一个永远‘年轻’的‘歌者’。”
三十年来,歌者刘辉大多数时候的正式身份其实是“教师”。1984年,27岁的刘辉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由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职生涯。然而一开始,刘辉原本想做的却是专业演员,只是理想与现实殊途,最终拿起的却是手里的教鞭。“应该说当时是有些失落的,”谈起关键的人生走向,他坦承道,“但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发现当老师其实比想象中更有意思。”
作为一名现今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刘辉谈传道授业的成就感,谈学术开拓的使命感,也谈为人师表、以身垂范的责任感。“身为老师最不能放松的一件事,就是学习。这其实很有趣。”他说,教学的需要,逼着自己不得不去学,无论是专业理论,还是文化素养,都需要兼收并蓄。“教了一辈子书,也做了一辈子学生。”
学在台上,更在台下。1998年,已经在讲台上“站”了十几年的刘辉,考入中国音乐学院的“全国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重新坐在了教室里。研究生期间,他拜泰斗为师,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亲自指导提升他的艺术技巧;他与英杰为伍,同班同学几乎都是当时已颇有造诣的演员,而他是“群英会”的老班长;他以舞台作舟,在《祖国颂》等重大演出中磨砺自己。在京进修的三年,也成为刘辉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修炼期”。
进修结束后,刘辉回到沈音,也开启了教研与演出相得益彰的崭新阶段。他潜心于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声字关系等研究,亲自主持“中国民族声乐百年发展史”等国家级课题,开拓声乐理论的处女地。与此同时,其舞台演艺事业也节节开花,沈阳、上海、天津、宁波等各大城市相继响起他悠扬饱满的乐声。2004年起,他数次携民族歌曲赴美国高校举行“讲座式音乐会”,讲台上的他一面演唱,一面将歌曲的民族地区来源、曲式、主题及唱法讲解给台下观众,赢得满堂喝彩。2005年,刘辉甚至将“来自中国的声音”唱到了歌剧之乡意大利。当时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的文化参赞在聆听完演出后,赞其为“中国文化真正的传播者”。
古人云:“文以载道”。而对“中国唱法”的执着与信心,则让他奔走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歌以载道,歌以咏志。
如今的刘辉,身兼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千头万绪、繁杂的日常行政工作每日要占据他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然而无论如何,他却总不肯放弃自己的演唱和舞台生涯,这也成为他自认为最可称道的事。他总是说:“唱歌就是我全部的生命,一生的追求,叫我如何放下呢?”在友人徐沛东看来,刘辉的歌声可消解心头的郁结,淌出甘甜的清流。如此“常青”的歌声,自有“常青”的生命作为底色。所谓“歌如其人”——这对刘辉而言,大概是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