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见仁见智

    酉阳土家阳戏的传承启示

    作者:申文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4日 10版)

        应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之邀,重庆酉阳土家阳戏《平叛招亲》近日进京演出。这也是酉阳土家阳戏传承几百年来第一次登上舞台,并以其独到的舞台表演令人大开眼界。

        酉阳土家阳戏一直保持着二百年来在村落院坝中演出的形态,这次将它搬到了舞台上,这是一次惊人之举,既为酉阳土家阳戏的传承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性创举,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传承方式带来有益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是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口头授艺,而酉阳土家阳戏为了更好地保留和继承这个古老的剧种,早已打破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黄氏阳戏坛班的成员虽然都姓黄,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凡有艺术才能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坛班演员,由此吸收了大批年轻的演员,没有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不仅如此,这次为了进京演出,还第一次从外姓的坛班中挑选了一名旦角演员参加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原本就是凸显人的作用,传承主体肩负着传承和创造的双重使命,目前黄氏坛班的掌坛师黄秀祥及其他演出成员已是第十一代传承人,可见这种开放的、容纳的传承方式为酉阳土家阳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阳戏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这次来京演出的酉阳县宜居乡沿峰村黄氏阳戏坛班,大部分演员都在四十岁左右,正是艺术创造力旺盛的年龄,这些演员平时都在外打工,农闲时聚在一起演出,不脱离生产劳动,有利于土家阳戏这种戏剧形式的生存、传播和发展。

        再就是促新。《平叛招亲》为了在舞台上能够更好地呈现,无论是剧本、服装、舞台布景都做了一定的改编和创新,这是从院坝到舞台演出做的一次大胆的尝试。酉阳土家阳戏主要分为内坛仪式戏和外坛正戏两个部分,完整唱完整出戏是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平叛招亲》这个戏出自《双孝记》,从《双孝记》的九个段落中选取《揭榜出征》《元帅祭旗》《招亲》三个段落合并成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删除了唱段和念白中比较拖沓的部分,使该戏更为精简。这样的改编是为了让观众易于接受,也易于在舞台上更好地呈现,以培养潜在观众。

        酉阳土家阳戏原本是没有剧本的,由于文化知识的欠缺,老艺人都是将演出程序和演唱内容牢记在心,完全靠耳提面命的方式传承,很少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有时唱句的字数和内容虽然是固定的,但选唱哪些句子全由演员临时决定,还常常即兴改编,就出现了每次演出的唱词和念白都有较大的差异,为此,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工作人员一字一句地将演员的唱词和念白记录下来,整理出一个完整固定的剧本,便于舞台演出的需要,也便于文本的流传。

        阳戏原是民众祈求神灵保佑达成愿望后举行的一种还愿酬神、喜庆贺神的祭祀活动,现在它已从娱神转为娱人,更多的是为民众服务,娱乐百姓。剧目内容上多为讲民族道义、演绎民族传说,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内涵深厚,寓教于乐,生活气息浓郁。酉阳土家阳戏的这些创举也是希望借助舞台的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该剧种,了解这个民间文化“活化石”的魅力,让这个从祖上流传下来的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能成为推向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