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是苏联伟大而光荣的一段历史,也带着它全部的荣耀与伤痛深藏在俄罗斯人的记忆之中,成为苏俄文学史上长盛不衰的重要题材。
在苏联文学中,卫国战争得到了既全面而又深刻的反映。从前线到后方,从元帅到士兵,从战争伊始到战后岁月,从游击战争到地下斗争,从英雄行为到背叛行径,从千里行军的艰苦到生死关头的抉择,苏联作家用他们亲身体会的战场经验,用他们对祖国和人民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战胜侵略的辉煌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描绘出战争的残酷及信念的力量,也思索着人性的复杂及国家的前途,表达了胜利属于背负起沉重十字架、承受了所有时代苦难的人民的观点。阿·托尔斯泰的《俄罗斯性格》、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邦达列夫的三部曲《岸》《选择》和《戏》、拉斯普京的《活着,可要记住》、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战争中没有女性》等等作品掀起了苏联卫国战争文学的一次次浪潮,也深深感染和震撼了我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然而,苏联解体以来,卫国战争文学一直如缓缓流淌的小溪,没有兴起五六十至七八十年代那样的高潮。原因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制度的变迁和文艺政策的宽松使文学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同时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也大大下降和减弱,文学中心主义时代远去,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渐渐疏离,使卫国战争这样曾经与意识形态结合紧密的题材不再受到原有的高度重视;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卫国战争这段历史已经渐行渐远,对其拥有最鲜活记忆的几代人正在老去,逐步退出文坛或者历史舞台,因此在创作队伍上无法与当年比肩;再次,俄罗斯是一个战争频仍的国家,战争文学的素材在不断扩充。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达十年的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在苏联解体前的文学创作中受到压抑,解体后成为众多作家争相尝试的话题;九十年代开始的车臣战争作为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和百姓生活的重大事件,同样进入创作者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卫国战争文学成为战争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拥有原来绝对重要的地位。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当今卫国战争文学没有掀起跌宕起伏的高潮,而像一些评论家那样断言它的终结或否认它的价值。二十多年来,无论从创作上,还是从研究与评价上,整个俄罗斯文学界依然保持着对卫国战争主题一定的关注度。
从出版情况看,苏联解体后有关卫国战争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除阿斯塔菲耶夫的系列小说、邦达列夫的《不抵抗》、别洛夫的《五点多钟》、阿列克谢耶夫的《我的斯大林格勒》、弗拉基莫夫的《将军和他的部队》、格拉宁的《我的中尉》等长篇和中篇小说外,还再版了由著名作家达尼尔·格拉宁和阿列西·阿达莫维奇合著、原来被禁首次出版于1984年的《围困之书》,出版了由阿·纳尔别科娃编选的《俄罗斯性格——短篇战争小说选》,其中辑录了苏联文学中所有深受读者喜爱的卫国战争短篇小说,翻译出版了德国作家和美国作家的纪实性作品《前线之外》和《在前线——战争的真相》,而厚达762页的《卫国战争百科全书》以及饶有趣味的《前线谚语、俗语、流行歌谣和士兵小故事》等出版物则是从不同视角对卫国战争进行的展示和描绘,是对之前的卫国战争文学的有益补充。
从发表情况看,俄罗斯各主要文学刊物除不定期刊登一些卫国战争文学作品外,还会在每年尤其是卫国战争逢五、十周年的5月这一期,推出专题讨论或者专栏、专刊以示纪念。这些作品既有小说、诗歌、回忆、书信、日记等体裁,也有不断增添的新的表现形式。报纸中,《文学报》固定在每年5月9日之前的一期中推出卫国战争纪念专号,尤其自2001年尤里·波里亚科夫担任主编以来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专号中一般介绍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几个领域的纪念作品与活动,还会进行访谈,推荐新书。从创作群体看,苏联解体后从事卫国战争文学创作的既有解体前就已成名的“前线一代”作家,也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上文坛的作家;既有职业作家,也有非职业作家。“前线一代”作家中,有的在解体之初因为各种原因离世,如尤·德鲁宁娜于1991年去世,康德拉季耶夫于1993年自杀,瓦西里耶夫、阿达莫维奇、斯塔德纽克于1994年去世;有的坚持创作,一直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作品问世,但也在21世纪初十年间相继离世,如阿斯塔菲耶夫在2001年、诺索夫在2002年、瓦·贝科夫、弗·鲍格莫洛夫在2003年、弗拉基莫夫在2004年、米·阿列克相继谢耶夫在2007年、巴克兰诺夫在2009年去世。这一代作家的谢世导致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卫国战争文学创作队伍的锐减。不过也有很多在严酷的战争年代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作家这时加入了书写战争的行列,另外还出现了一些从事不同行业、出于探究这段历史的动机而开始写作战争题材的中青年人士。总之,卫国战争文学创作队伍在结构上和数量上逐步发生变化,这也成为此类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二十年来,卫国战争文学虽然与文坛关注的中心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却一直没有停下默默发展和不断丰富的脚步。相比苏联解体前以歌颂卫国战争的伟大、颂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为主的战争文学,当代俄罗斯文学从不同的观念和立场出发,表现出对待卫国战争的态度分歧、展现卫国战争角度的多样化以及表现方式的多元化。它所体现的新的视角、它所挖掘的新的表现领域,都令人更加客观而全面地看待卫国战争,重新审视苏联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功过,思索战争与和平这个人类发展史上永恒的主题;它所暴露的新的问题和某些极端化的情绪,令人感受到当今俄罗斯文学界以及社会各界思想的混乱与激烈的交锋,认识到当代俄罗斯在寻求民族自我认知和国家发展方向之道路上错综复杂的斗争与艰难困苦的跋涉。
苏联解体前和解体之初,文学界原本就已存在的爱国派与自由派的斗争,这也不可避免地投射到卫国战争文学的创作中。一部分作家坚决拥护和捍卫俄罗斯传统,肯定卫国战争的伟大和辉煌;一部分作家则反映战争中的创伤体验,对卫国战争的正义性都模糊其词甚至加以否定。除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外,还有一部分作家试图挣脱意识形态的囿困,从普通战士的视角呈现他所亲见的战争真实,从普通百姓的经历体会战时和战后的人民生活,从普通知识分子的原则出发分析战争中的功过得失。总之,就是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既不做带有强烈激情的刻意美化,也不做充满怨恨情绪的丑化,而是倾向于对卫国战争作为一场战争的悲剧性的关注及对其作为苏联的一段历史的思考。无论哪一类作品,都表现出对战争历史、纪实文献的强烈兴趣和观照,这标志着纪实性文学的再度兴起。
从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卫国战争虽已远去,但卫国战争文学却不会停止发展,因为“战争与和平”依然是人类发展中最重要的主题,而能够成就一部描写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正是几代俄罗斯人的追求与向往。
(侯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