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星是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当选者中唯一的编辑、记者、作家。了解情况的人都说,陈若星当选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陈若星总是在母亲的呼唤声中起身,来到床前照料她。患有严重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女儿,她的记忆已永远停留在了几十年前。
“现在只是伺候我妈,已经简单多了。”陈若星告诉记者,17年前,父亲因病瘫痪,大小便失禁,只能吃流食,后来又丧失了语言和表达能力,近似植物人的状态。前不久,91岁的老人安然辞世。
去过陈若星家的人都说,她家像个药店,而陈若星就像一位医生。每天冲洗膀胱造瘘管,每周换管,父亲颌面脱臼后的复位,清理褥垫,换尿垫,以及为躺在床上的父亲理发、剃须、洗头、洗澡,陈若星做起来,俨然一个受过特殊培训的极富经验的专业护士。
而对于陈若星来说,照料父亲,相比照顾母亲,要容易许多。重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小便失禁,不知冷暖饥饱危险,躁狂与抑郁相间,心情不好时会对身边的人恶语相加,甚至又踹又咬、拳打脚踢。“照料母亲,一天24小时心都得揪着。”陈若星说。
为了照顾两位重病老人,陈若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爱。然而谁又能想到,陈若星不仅离异独身,而且她本人也是一位需要照顾、身患绝症的患者。
2008年,正在地震灾区采访的陈若星,感觉左胸及左后背像坠了铅一样难受。从灾区归来去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乳腺癌。
然而祸不单行,陈若星住院治疗后,她的父母先后病危。西安交大二附院同时住进了他们一家三口,两个病危,一个癌症。化疗完成后,陈若星顾不上自己,在楼上楼下步履蹒跚、晃晃悠悠地奔忙着:咨询医生,联系护工,为父母端馄饨、送稀饭、喂水果、换床垫……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母的病情慢慢得到缓解,先后出院,而她只能留在医院里继续着自己的化疗。
作为文化艺术报的总编辑,陈若星曾率领一个团队,苦心经营,使得濒临破产的报社起死回生,逆境崛起。作为一位高产作家,即使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只要有一点点时间,她也会读书和写作。那种插空式的写作,居然累积了300余万字。(本报记者 杨永林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