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翘楚·苗再新

    画中国钓鱼岛的人

    作者:丁晨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2日 10版)
    苗再新,1953年生于山东栖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代表作有《中国钓鱼岛》《雪狼突击队》《师生》《天使在人间》《民族之光》等。
    《中国钓鱼岛》
    《雪狼突击队》

        5年前,一幅名为《中国钓鱼岛》的美术作品,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画面中,海面碧波荡漾,空中的鸟群环绕这座美丽的岛礁展翅翱翔。

     

        画家苗再新透过有力的笔触表达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深深感染着无数观者,他也渐渐被更多人熟知。

     

        2010年,中日两国发生撞船风波,钓鱼岛问题再次牵动国民神经。而此前,苗再新就已经创作出这幅名为《中国钓鱼岛》的国画作品。2011年1月,《中国钓鱼岛》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社会反响强烈。

     

        围绕这幅画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秉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谋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立文等纷纷撰文,北师大的众多学子也发文呼吁,希望将《中国钓鱼岛》载入中小学教科书。这些文章在各大知名媒体刊出,一时间,苗再新的名字成为“网络热词”。

     

        《中国钓鱼岛》采用平远的构图方法,画面中的钓鱼岛主岛、北小岛和南小岛遥相呼应,并点缀海鸥翱翔于岛屿上空,千姿百态,以动衬静,给画面注入了无限生机。

     

        苗再新一直关注着中国钓鱼岛的动态,正是这种爱国情怀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创作中,他缜密构思,严谨布局,曾三次撕画,最后才得以完成。

     

        而谈到《中国钓鱼岛》的影响时,苗再新笑称:“当时快递员看到我的名字,都问我是不是画中国钓鱼岛的那个人。”

     

        流金岁月

     

        1953年,苗再新出生在山东栖霞苗家沟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虽是军人,但对文化颇感兴趣,擅长写诗,对美术也有很高的鉴赏力,常常针对一些美术作品给儿子讲解。

     

        父亲的兄长是抗战烈士,入伍之前是一位画家。苗再新说,伯父在家乡很有名气,日寇打进辽东半岛时,把他的四箱作品都运回了日本。

     

        苗再新和比他大5岁的哥哥都很好地继承了父辈的艺术基因,哥哥能把古代的武将画得活灵活现,这令儿时的苗再新崇拜不已。

     

        于是,苗再新开始跟着哥哥学画,甚至“小学课本上没有干净地方”,都是画。然而,哥哥后来的兴趣转向了文学,成为一名作家,但童年就深受其影响的苗再新,却走上了一条绘画创作之路。

     

        苗再新回忆,大约在他小学五六年级时,父亲带回了一本《人民画报》,里面介绍了上海的一所公寓,当时许多艺术家居住于此,其中就包括我国著名版画家——沈柔坚。

     

        照片中,沈柔坚蹲在地上整理作品,周围全是他的版画。那一刻,苗再新的目光一下子被此情此景牢牢吸引,他开始对成为画家这件事羡慕不已,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画家就好了!”

     

        而童年对美术的向往和热情,直到苗再新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之后,才得以真正实现。

     

        中学时期,苗再新想考美院,但由于“文革”停课,梦想无法实现。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工厂,却只上了十个月的班。

     

        出身军人家庭的苗再新,转而报名参军,由于有绘画特长,他被分到了电影队,画宣传画、写标语。其间,他参加了部队办的美术班,结识了当时济南军区比较有名的画家和一些画友。

     

        而当苗再新调回北京后,发现解放军艺术学院招生,便牢牢抓住机会,终于在1991年成为军艺美术系的一名学生。

     

        苗再新很珍惜在军艺的两年,除了完成正常教学指定的作业,他还创作了不少作品参加展览,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那段时间,是我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是我的‘流金岁月’。”苗再新说。

     

        朴实真挚

     

        早年学画时,苗再新涉猎广泛,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版画等均有所尝试,他的版画参加过全国展览,他的油画曾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进入军艺后,才确定专攻中国画专业。他在刻苦加强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大量临摹研究古今中外名画,将中西方绘画的精髓兼收并蓄,虽然在造型上追求写实,但在表现上却追求写意。

     

        创作中,苗再新虽然借鉴西方油画的厚重感和表现力,却始终坚守中国绘画的本质,即笔墨传神的写意精神。“自己的作品让人第一眼看到时,首先感觉应是中国画,然后再讲其他。”

     

        苗再新擅长写实手法,尤其在对人物题材的把握上,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同时,人物形象又神情鲜活,视觉冲击力强,充满正气和激情,展现出手法朴实、感情真挚的风格。

     

        苗再新极其重视对人物性情的追求。他认为对形式和细节的过分苛求,有可能损害艺术的整体品位,他相信“形象就是力量”,这不是单纯地对人物进行描摹,更重要的是对人物精神的把握。

     

        因此,苗再新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时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展现,比如《师生》,它被评为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并参加百年中国画展。

     

        《师生》是苗再新军艺毕业作品的其中一幅,他想表达师生情,画的是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徐特立。

     

        画作中,老师端坐在椅子上,而毛泽东则恭敬地站在一旁,表情生动自然。苗再新觉得,领袖对恩师的尊敬,值得所有人学习,这是他想向外传递的情感。

     

        而另一方面,作为重大历史人物题材的作品,《师生》跨越时空,重现历史,细节的处理和情感的传达令人感动。苗再新把领袖还原为真性情的“人”,把平常的师生情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苗再新笔下的人物不论是军人、矿工、普通农民或少数民族人物,都有性格、有精神,毫不概念化、脸谱化,都是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提炼而成的。”

     

        而苗再新于2011年展出的56个民族系列画作——《民族之光》,更体现了他朴实真挚的风格。

     

        苗再新用56幅1.82米×1.45米的画作,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用中国画的方式全景式地反映了各民族最具特点的生活情境。

     

        这是一次空前的创作。为此,苗再新耗时200余天,创作中他没有动用模特,“模特摆出来再画就显得假了”。

     

        组画中的所有人物,一部分是来自苗再新过去实地采风的写生和照片,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介绍少数民族的光盘、图片和书籍。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依有据。

     

        苗再新的笔墨不喜欢纠缠于少数民族衣饰的琐碎纹理,而是更注重笔情墨韵和整体塑造。他用敏锐的感受力,捕捉少数民族人物那种独特而自然的美,毫不矫揉造作,常常抓住人物一瞬间最动人的神情,让观者收获最质朴最真诚的神韵。

     

        苗再新认为,艺术格调的最高境界当是自然,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自然,是‘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的自然,是‘浑然天成’的自然。”

     

        苗再新命名斋号为“淡味斋”,就是取“大味必淡”的宁静自然、淡泊明志之意。

     

        家国情怀

     

        回顾几十年的参赛经历,苗再新不禁感慨。他和全国美展非常有缘,美展5年一届,他参加了5届,这25年就过去了。

     

        苗再新笑称:第一次参加全国美展(第八届)时自己还是青年,而当第五次参加全国美展(第十二届)时,已然步入“老年”。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五届中,三届获高奖,一届任评委。

     

        苗再新创作题材广泛,历史、军事、民族无不涉猎,善于敏锐感知和创作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重大事件。比如《中国蓝盔》,是中国第一幅表现维和部队题材的作品;“非典”时期创作的《天使在人间》,展现了医护人员天使般的形象;汶川抗震时连续创作的三幅作品——《生死挺进》《危难时刻》《生命的支撑》,在震后第一时间发表和展出,反映了救援官兵在大灾大难前的坚毅无畏。

     

        而《雪狼突击队》则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并于当年设立的中国美术界最高奖项——首届中国美术奖中获得创作金奖。在这幅作品中,苗再新描绘了武警部队中一支特殊的反恐作战分队,他们忠诚、睿智、坚毅、果敢,生动表现出新一代军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苗再新看来,他们这代艺术工作者赶上了好时代。如今,艺术品的价格大幅提高,人们对艺术本身都抱有尊敬之心,这对艺术创作而言至关重要。正因为社会对艺术、对艺术家的尊重,使得他们有了更高的责任感,要创作更多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然而,苗再新也意识到,这个时代确实还是缺少有分量的作品。他曾经去过很多国外的美术馆,被那些馆藏作品深深震撼,感慨于那些篇幅巨大、题材宏大的力作反映着时代精神,支撑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而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却在美术上缺少一些大作和力作去支撑。

     

        “如果创作上只追求一些小情小趣,那和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是不相符的。”苗再新说,他希望自己能在这方面,为国家的美术繁荣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黄宾虹曾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画作的气韵植根于画家的品性。军人出身的苗再新刚正耿直,创作一丝不苟,他的每一幅画作,都倾情展现出对艺术之大美的殷切渴望,对山河之大爱的孜孜以求。

     

        震撼世人的《中国钓鱼岛》出于苗再新之手,而他也从来没停止自己的画笔,如同其名“再新”一般,不断推陈出新,再攀高峰。

     

        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