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榜书热评

    致敬战争中的女人们

    作者:胡新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0日 11版)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白俄〕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 吕宁思译 九州出版社

        S.A.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2013年、2014年连续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终决选提名,成为诺奖的大热门,今年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此前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并被翻译成35种文字在全世界广泛阅读。

     

        她的代表作之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刚刚在国内出版,是一部二战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录。超过100万名15到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该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这些回忆,会让人重新重温、感受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作者以见证者身份,倾听那场卫国战争中女兵们那些完全陌生的经历,站在任性的角度看待战争,启示人们重新认识战争里最弱势的群体——女人和儿童,以及那些在重大灾难事件里充当“炮灰”的人。读过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这种纪实文学的东西比小说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它绝对不枯燥,娓娓道来,冷静客观。作者从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让人体会到苏联妇女的整体形象,巧妙地剪辑和汇合了她们的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中妇女群像的长卷巨画。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的是女性心灵深处对战争的感受,从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绘战争,进而深刻地揭示了那场战争的本质。这部作品着意于探索战争中女性的心理及其种种表现,种种变化,同时也就反映了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牺牲和贡献。

     

        苏联元帅朱可夫说,战争对于下级军官和士兵来说是一部巨大的绞肉机。战争,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经常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知晓战争的残酷和悲壮;说陌生是因为人们早已远离了战火和硝烟,从未亲临现场去感受。凡是亲身经历过战争或者动乱的人,往往会谈虎色变,心有余悸。战争的残酷性,让人产生的绝望,每天面对生死的压力只有参加过战争的人感受得到。

     

        大多的书籍、电影、电视大多记载了男人的战争,鲜有提及女人在战争中的经历。战争本来似乎是男人的事,女性与军人难以得兼,但这一常规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被打破了,众多女性从戎参战。女孩子们身上习见的娇柔、温存、端庄、懦弱等等,在战火中被改变,女性非女性化了。这一事实说明了战争的严峻和残酷,也说明了卫国战争的全民性。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文中写到的,“女人们都沉默着,除我之外,没有谁去问过我们的外婆、我们的妈妈。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们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循规蹈矩,字斟句酌。”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永远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反人类,反人性的。战争,本该让女人走开,但是她们却在战争中承担了很多的责任……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当它不可挽回的逝去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美好。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场景:

     

        第一,女人到女兵的成长。一个原来只朝靶子射击的女人,从当初第一个扣动扳机打死一个素昧平生的德国兵时的“浑身发抖、哆嗦,骨头咯咯作响”,到后来看到被焚烧像板棚又像房屋建筑里的烧焦人骨时的惊愕,再到不管杀死杀伤多少敌人之后的“无动于衷”。当女性陷入战争烽火后,不但她们的穿着发型、行为举止,就连性格脾气乃至于从外表到生理特征都发生了变化,她们不再旁观,而是战争和历史的见证者,这正是战争对于女性最残酷的影响。

     

        第二,敌人的敬畏。在回答德国军官问题“在他的阵地上有好多士兵被打死,而且都是打在脑壳上,还几乎都是同一个部位。他说,普通射手是不可能专打脑袋的,那么准确”时,团长对他说:“很遗憾,我不能指给您看了,那是个年轻的女狙击手,已经牺牲了。”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女兵是如何做到的?战争改变了女性的命运,一面让他们冷酷无情,另一面则为了“一面红领巾”而丧命的凄美,令人荡气回肠。战争使得女性获得了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像著名的女权领袖西尔维娅所说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被战争的苦难和牺牲拉得更近了。”

     

        第三,内心的善良。从小喜欢各种小动物,就连家里宰杀了生病的母牛都要“哭鼻子”的女狙击手却硬生生地将一匹漂亮的小马驹射杀,以求换来“一锅马肉汤”;战争结束后,无数次被爆破声吓醒,抓外套朝外跑的女兵,一次次又在母亲的轻声细语中抚慰“睡吧睡吧。战争已经结束了。你已经回家了”入眠。如果没有那场战争,她们都只是过着安静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而经过战争的洗礼,她们生命的意义已完全不同。

     

        人生可如虹,人生可成虹。战争并不因为女性的加入而变得诗情画意。阿列克谢耶维奇笔下的女兵、女人,为了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在战争中变得伟大,将自己的柔弱锤炼成钢铁,成为了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丰碑。不得不说,战争是一个大熔炉,在其熊熊的火焰中,女人的品质往往燃烧出美丽灿烂、可歌可泣的火花,让我们对女性的定义产生了全新的理解。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内的斯维斯洛奇河畔,一座宏伟建筑分外吸引人们的目光。14.3万件藏品,记录着70年前那场腥风血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凝固,警醒着前来参观的人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历史像一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面镜子,也需要经常擦拭,不仅有助于了解什么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也有助于始终不忘普通人默默无闻地做着牺牲,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怎样让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选择。当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

     

        时间,无声无息,无相无形,却承载着个人和国家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反超或者落伍,往往在倏忽之间。70多年前十月革命纪念日的红场阅兵,直接奔赴西部前线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这些感情的纽带依然维系着、激励着现在的人们。“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不会忘记保尔的名言“人的一生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该怎样度过”;不会忘记斯大林格勒冲天的战火,还有那花样年华的姑娘们的身影,消失在静悄悄的黎明中。

     

        我们致敬那些失去的生命,致敬战争中的女兵。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