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在非洲的一千零一夜

    作者: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 张建波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9日 06版)
    二○一二年一月,张建波在中国第十三批赴刚果(金)维和部队营地采访。

        去年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兽般,突然袭来。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几内亚先后进入紧急状态,西非大地,成为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空气中弥漫着绝望和恐惧。

        那是我在人民日报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三年,距离任期结束还有100天。得知中国新一批援助物资运抵西非,我立即请缨,冲向疫区!辗转20个小时,终于抵达塞拉利昂。因接触感染者而被隔离的中方医务人员见到我激动地说:“人民日报记者来看我们,太好了!”

        我走入紧急状态下几乎要瘫痪的当地生活,不知道身边谁是感染者,谁是下一个倒下的人。我能做的就是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把疫区的最新情况报道出去。8月中旬,人民日报专门开了两个专栏,讲述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的故事。

        中国医疗队队员王煜是一个14岁孩子的父亲,他曾接触塞首都第一例感染者。21天的隔离期刚刚结束,他又扎进了病房,“与死神擦肩不是退缩的理由”。十几天前,塞拉利昂最著名的医生不幸死于埃博拉,在金哈曼路医院,20岁出头的护士穆苏一边为之流泪,一边毅然穿上了中国援助的防护服,“我的父亲不让我来上班,但是我是一名护士,我要和中国医生一起战斗”。

        一起争取生的希望,一起保卫这片家园。这是抗击埃博拉的所有人的心声!我在非洲的整整1001个日夜,经历过战火洗礼,与疟疾、黄热等疾病擦肩而过,我被称作兄弟、唤作朋友,见证友谊与合作,被奋斗的力量和发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

        从疫区返程成为更大的难题:疫情蔓延,航班缩减,从陆路或海路离开疫区希望渺茫。疫区的采访经历,让我被很多国家拒绝入境。我在国际航线辗转60个小时,回到北京,把怀揣了半个多月的结婚戒指递给未婚妻。她喜极而泣,悄悄地告诉我,父母这些日子每天都是一大早起来等新出的报纸,等我的消息。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有情者,跨越天涯手牵。

        600多年前,郑和率远洋船队四访东非,古老海上丝绸之路书写的中非友谊薪火相传。半个世纪前,一位喀麦隆留学生在《人民日报》上说,“在喀麦隆,人们一谈到独立,就想到中国,因为中国过去和我们现在的命运一样。中国就是自由,就是劳动,就是快乐,就是友谊……”半个世纪过去了,69名中国同胞长眠在坦赞铁路的专家公墓,两万四千名中国医疗队员救治了超过两亿七千万人次当地患者。

        独行快,众行远。我们迎来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时代。手牵手,中非永远做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这是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人类外交史上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回国快一年了,但我经常是三句话不离非洲,被同事、朋友们称为“小非哥”。

        我会时常想起非洲,想起在那片热土上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记录友谊的同事们,想起坚守在疫区,以及非洲其他地方的外交官、医务人员、维和士兵、中资企业员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不时在我耳边回响:中国和非洲,永远做可靠的朋友和真诚的伙伴!(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 张建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