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探索性地创作了一系列以传统陶瓷为介质的当代绘画作品。“雪和新雨落,风带旧寒来”,就像几十年来艺术探索走过的路,创新与坚守,绵延不断的其实是对乡愁记忆的追寻,愈久愈醇,历久弥新。
回想起来,儿时在鲁西南县城长大,那里的风俗习惯、家什物件、乡音乡情似一张交织的大网,承载着最真最深的记忆。后来求学省城,学习工艺美术,对文脉匠心有了朴素深刻的体悟。虽在“85新潮”涌动之际赴京学习和工作,也不曾有太多的迷惑彷徨,蒙王朝闻先生指导和张道一吾师教诲,以及良师益友的关心提携,一直坚守着民艺研究的方向。
这些年里,总在春节团圆热闹时,走农户访年画记录民俗事象;清明祭祖怀亲时,到乡村赴郊野辑集纸扎纸马,探寻习俗和符号背后的情感和寄托;还有工艺美术转型的大潮里,探访老艺人时充满焦虑,看到手艺企业规模化发展感到兴奋也引起的深思。这一切既是工作,也是生活,使自己对几十年来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体会得更深更细。特别是当昔日的乡村院落被公寓楼房取代,当过往的节俗淹没在商业、信息的浪潮里,当孩子们对平板电脑、网络游戏操控自如而对几千年来的习俗观念知之不详,作为这个现代化转型过程的亲历者,我们总该有所为,留住记忆,留住文化的况味,留住心灵和情感的寄托。
在我的艺术创作里,有门神意象,有来自木匠工具墨斗的再创作,它们既是一种解读和呈现,也是一种表达和传递,内里的意味是熟悉的、会心的,而且只有唤起了共鸣,才有意义。艺术应该是感人的,我们都需要乡愁的寄托。
几十年行走乡间调研民艺的经历,让我深深觉得,艺术要有生命力,就不能是无根的浮萍,而要承担坚实的使命,把根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表达和回应时代的关切。在新近的陶瓷创作里,有一系列是彩墨和陶瓷意象的作品,灵感来自生活的感悟,是多次对云贵川传统村落调研之后的意象之作。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的土地、史诗神话民间传说交织的空间、古老的充满巧思匠心的手工艺,还有淳朴的民风和相对贫困的物质生活,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有记忆,有起伏,有节奏,是一种历史现实的截面、民族生活的史志,也是一种质实而深刻的意象景观。我相信,彩墨叠映、陶土淬炼,能够传达这样的意绪,意象之中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致力探寻的艺术境界,不仅是绘画语言里的思辨和变法,更是感受来自民间的生活之美。民间的艺术、民众的手工艺千百年历炼琢磨,沉潜着对技艺、对生活完美的追求,蕴藏着民众的情怀、信念和态度。它常常提醒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清醒地看待艺术的价值,也为创作注入思想和灵感。比如“鲁班线”里的法度,“门神”中的敬畏,“山境”里的意象,作为一种表现存在,是专注通向中国绘画语言的境界。在探索中臻于这样的境界并与观众分享,是种最宝贵的创作体验。
当下,时尚风潮迭起,信息与影像的生成裂变加速。应该说,艺术有自己的使命,就是阻断纷繁复杂中文化原乡渐行渐远的脚步,让无根的乡愁有所归依,让扎根生活的创造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潘鲁生,作者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