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手机上网真正实现了“网随人走”的革命性变化。高速浏览网页、及时记录情绪和生活、随时随地播报位置信息,以及高清晰度的图片、视频和精致的虚拟形象包装,使得手机网络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然而,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使用手机网络和日常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手机严重依赖甚至成瘾,给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不当是指在手机网络使用过程中,超出正常使用的频率、时长、范围并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具体来说,一是指使用方式不当,比如在走路时、上课时使用手机网络等;二是指信息内容不当,比如将手机网络用以查阅、转发不良信息甚至有害信息等。上述两种情况在大学生群体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的时间在5小时左右。一半以上受访者在手机无法上网时会不断反复尝试联网,无法上网就会感到很无聊、茫然失措;接近一半的受访者在手机无法上网时会出现烦躁、心神不定的情绪;还有人会感到很孤独,个别人甚至会出现手心发麻、流汗等身体反应。这些都是手机依赖的典型症状。从大学生手机网络的主要浏览信息来看,传播内容主要在娱乐、消费和私人领域,缺乏社会关注意识,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不受关注,而少数负能量信息反而有一定生存和传播空间。
手机依赖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伤害。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挤占学习、锻炼、休息的时间,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好影响。由于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认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采取下列措施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网络。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手机网络深度介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下,必须因应新形势要求,开展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创新研究与探索,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强化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养成正确、适度、健康的手机上网理念,努力减少校园“低头族”,彰显大学生阳光、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形象。
强化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手机信息的海量性不仅表现在信息来源,而且还表现在信息种类、信息容量和信息传播方式,极易影响大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选择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甄别。
为大学生量身打造手机信息文化产品。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手机网络信息监管的基础上,在信息内容提供、分发和终端接入等环节加强研发,为大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层次、精神需求的正能量手机信息文化产品,打造绿色手机网络空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张建 杨丰源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XXW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