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

    科技新闻助推产业发展“合则利”

    作者:龚民 贺炜石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7日 10版)

        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技新闻报道面临转型突围,需要在内容整合、专俗结合、媒介融合、校企联合等方面做文章。只有深挖科技事件中的商业题材,做实科技新闻通俗化表达,提升科技新闻影响力,培养复合型科技新闻人才,才能使科技新闻更好地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合则利”。

     

        内容整合,深挖科技事件中的商业题材。一则科技新闻、特别是重大科技新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题材和多维视角:有研究者的感人事迹,有成果本身的创新价值,有政治和社会效应,有经济价值和产业化前景,还有成果与本地产业的联系等元素。当前科技报道存在重意识形态、轻商业价值,重科普、轻应用的倾向。内容整合,就是要全面兼顾科技新闻的多重元素、多维视角,在全面准确地表述科技成果和科技事件的基础上,对不同角度、题材的内容进行筛选整合,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丰富报道的角度、层次和多样性,实现差异化采编,让广大受众,尤其是投资者能够从报道中发现科技与产业的结合点,看到科技转化为产业的潜在可能性和商业价值。要因时因地制宜,深挖科技事件中的商业题材,使科技与新兴产业、地方产业,尤其是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与民众的需要和心理契合,推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嫦娥”三号新闻报道中,羊城晚报《热销航天纪念品不少“广东造”》挖掘航天新闻事件中的本土商业题材,以此拉近本地民众与航天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不仅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地域自豪感,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而且对于促进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成为“嫦娥”三号报道乃至近年来重大科技新闻报道中的一大亮点,值得学习借鉴。

     

        专俗结合,做实科技新闻通俗化表达。科技新闻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因此其真实性把关和专业术语的通俗化改造难度很大,采访、写作、编辑和传播的要求更高。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营造大众同关注、共参与的传播环境和产业基础,只有让普通民众和投资者爱看、看懂科技新闻,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事业中来。因此,要加强对科技新闻的策划,增强事件的科普传播,改善叙事的通俗化表达,紧紧围绕“实”字做文章。在确保科技新闻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将专业化术语与通俗化解读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技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让报道既不失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又能为专业人士和投资者提供足够的科技养分和延伸价值,又使普通民众易于接受,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和阅读愉悦感,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通过专俗结合的叙事手段和通俗化的表达,使得高精尖的科技信息易于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这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起点。

     

        媒介融合,提升科技新闻影响力。随着科技新闻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和关注度的持续提升,不同形态和性质的媒体为争夺受众“眼球”展开激烈博弈。在此过程中,新媒体倡导一种多元、对话、互动的文本理念,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草根亲民的风格,成为传播科普信息的重要平台,受到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青睐。但是由于深受传统媒体和固有报道方式的影响,信源依附、内容空泛、表达呆板,新媒体推出的大多数科技报道都是传统媒体报道的简单移植,报道的角度单一、内容趋同、延伸狭窄、互动性差,很难引起受众的深层共鸣,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在媒介融合。首先,要实现媒体介质门类齐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实现传播介质的互补,尽可能覆盖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其次,要打通并融合媒体介质,根据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再造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流程,创新新闻采、写、编模式,既要围绕主题,又要百花齐放;最后,要根据新闻消费的新特点和新形势,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实现多介质兼容并蓄、优势互补,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产生持久、深入而广泛的影响。

     

        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科技新闻人才。一篇好的科技新闻报道,离不开优秀的科技新闻人才与团队的创作。科技新闻采、写、编过程渗透着很强的专业性,在当前国内科技新闻报道队伍以文科背景出身的人员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在对科技信息进行解读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科技新闻报道要实现专俗结合、内容整合和媒介融合,困难重重。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创新科技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当前高校与党委宣传部、媒体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做法,实现高校、媒体、企业联合,加强培养科技类新闻人才的工作。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可适当招收部分理科学生,适当开设科技新闻报道课程,聘请媒体业界和科技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安排学生到科技媒体实践锻炼和到企业见习、跟岗实践等。媒体也可将科技报道人才送入高校和企业进行进修、培训,提升科技报道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强对产业发展背景及动态的了解。科技类媒体还可以适当引入一批理工科毕业生,充分利用他们在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合理搭配科技报道队伍人员结构,经过一定的新闻采写编专业培训和实践训练,扬长避短,发挥合力,打造复合型专业团队。

     

        (龚民 贺炜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