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

    只言片语凝结家国情怀

    ——专访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主创人员张宇珺

    作者:本报记者 彭景晖 周华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7日 06版)

        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连续8天推出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围绕“家风是什么”这一话题,中央电视台调动31个国内记者站、13家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本部记者,组成95路采访小组,深入全国各地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海外华人社区,随机采访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精心编辑了4000多人次的回答。

     

        节目一播出,立即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家风”一时间成为公众讨论的热词,引发了全社会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今年11月,这个节目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本报记者对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新闻联播组制片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主创人员之一张宇珺进行了专访。

     

        记者:当初为什么选择“家风是什么”这个话题?为什么选择春节期间播出?

     

        张宇珺:“家风”这个词如今提到的人少了,它为何变得陌生起来?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实际上,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主流价值观,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精神源头。中国人的“家风”有着丰富的内涵,融化在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的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同时,用央视评论员杨禹的话说,“它又很有现代性,有时代特征,大家共同价值观的交集能够通过‘家风’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选择在中国人对“家”的情感浓度最高的春节,向亿万中国人、向海外华人发出“家风是什么”的提问,意在让国人重新思考家风,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这个传统,让这个话题得到发酵。

     

        记者:据我们了解,节目海采量达4000多人次。面对如此大量的素材,内容很多又是零散的只言片语,在制作节目时如何表达主题?

     

        张宇珺:在街头巷尾,在普通百姓看似不假思索的朴素回答里,有“不怕吃亏”这样的大白话,有“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这样的顺口溜儿,也有“起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浪淘沙”这样的古语警句……恰恰是这种老老实实的“扫街”偶遇、突然发问,才能得到最真实有趣、最丰富鲜活、最意想不到的回答。这正是海采的魅力所在。

     

        记者拿着话筒,到街道、乡村、厂矿、学校、公园、饭店、菜市场,用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向碰到的人提问。整个报道没有解说,完全由街访来的真实回答和采访的场景组成。我们希望通过议题的设置,让大家看到广大中国普通人当下所思所想所感的一个鲜活的社会横切面。所以,我们力求节目中涵盖不同职业、不同地方、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集纳,反映社会主流情绪的“最大公约数”,最终能够引发共鸣、凝聚共识。

     

        记者:在节目中,除了普通百姓,还采访了许多社会名人。为什么特别选择这些名人作为采访对象?

     

        张宇珺:我们最先明确的一点就是,选择的“大V”不一定非得是明星名流,更应该有那些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的名字也许不为众人所知,但他们所成就的事业却是国家的瑰宝,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社会精英同样是走基层应该走到的地方,不应当刻意排斥,更何况他们身上可能保留着更深厚、更典型的中国式“家风”。

     

        比如京剧大家梅葆玖先生,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家风还是儒家的忠,对国家要忠;孝,对父母要孝;节,自己要有节气,该做的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就像我父亲,在抗日的时候,不管你日本人怎么说我就是不唱,这就是亮节气的时候。”这样的表述,这样的家风,当

     

        然是极具代表性,也肯定对许多普通人都有启迪的。

     

        记者:这类主题性很强的节目很容易成为说教式的节目,而“生动”是许多观众对这个节目的评价。你们是如何做到“生动”的?

     

        张宇珺:海采原本是大信息量、快节奏的微调查节目类型,不属于故事性的新闻题材。“家风”这个话题特别容易变成“讲道理”,为了避免出现让观众生厌的说教感,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遵循走基层的办法一一讲故事。一讲故事,节目就具体生动起来,就有了差异性,就有了个性化表达。“家风”海采只有把故事讲好,才能让人爱听爱看。

     

        作家陈忠实先生在采访中就讲起了1962年他高考落榜时的故事,他说:“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的时候,我父亲说了我一句:‘天下农民一大层人啊!’意思就是农民也是人,也可以做人,你不要以为你高考没有得中,你这人生就完了,农民也很好啊!”

     

        这样生动的“微故事”,我们不仅在新闻频道里反复播发,也在《新闻联播》里完整保留,让这种家国情怀得以畅发,这也是我们创作这个节目的价值所在、动力所在。

     

        (本报记者 彭景晖 周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