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6日 星期五

    厦门社科联:致力城市文脉传承与弘扬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袁安 文治平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6日 04版)

        厦门鹭江道有一座名为凤凰的小山,人们称之为厦门的“文化地标”。1898年3月12日,厦门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同文书院就成立于此。

     

        前不久,厦门在原址重设“同文书院”,不仅展示了厦门文化曾有过的辉煌,还成为引风气之先的文化教育基地、打造新世纪人才的文化高地。据了解,厦门社科联在“同文讲堂”已经组织举办了“厦门文脉探寻”“厦门的书院”等多场讲座,开展闽南文化、城市文化、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教育。

     

    挖掘历史

    让内在美广为人知

     

        鼓浪屿是厦门的灵魂。人们对她的外在美已十分熟识,然而厦门社科工作者们仍然在不断挖掘鼓浪屿的内在美。自2009以来,厦门社科联先后编辑出版了“鼓浪屿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以史话、风光、建筑等10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较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鼓浪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厦门社科联还与厦大人文学院合作成立了“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致力于鼓浪屿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了大量鼓浪屿研究的文献资料。

     

        近年来,厦门社科联发挥自身功能和优势,积极组织社科机构和社科界专家学者开展传统文化研究,推动传统文化尤其是城市文脉的保护和传承。

     

        不久前,厦门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厦门发展研究中心”在厦门理工学院揭牌。今年以来,来自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的人文学者及厦门地方史专家频频聚集于厦门社科联同文顶,揭开厦门在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璀璨人文记忆,让更多人来守护“根”和“脉”。

     

    立足闽南

     

    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闽台送王船是厦门市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这一活动通常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送王船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厦门社科联和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编写出版了厦门市首套“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包括世界级项目“南音”,国家级项目“歌仔戏”“高甲戏”“打城戏”“闽台送王船”,省级项目“仙岳山福德信俗”“珠光青瓷”,以及市级项目“闽南青草药”等10部专著。

     

        此外,厦门社科联还联合厦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编辑出版了“闽南历史文化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与俗语》《闽南民间器物》等10部专著组成。

     

    着眼两岸

     

    让交流合作成为常态

     

        不久前,来自海峡两岸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厦门,参加厦门社科联在厦门理工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两岸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论坛。此次论坛聚焦两岸农林渔及手工技艺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对两岸对接项目、古村落保护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田野调查、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等进行专题研究。

     

        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密切两岸文化遗产传承交流合作,也成为厦门社科联的重要使命。自2011年以来,厦门社科联连续举办两届“两岸三地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及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众多专家参加了会议,对两岸三地口述历史发展情况,口述历史的学科建设、实务经验等,展开研讨和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日前,经征集、评审等环节,2015年度厦门市社科学会对台文化学术交流重点项目立项工作完成。厦门市社科联将对“乡音之旅”——市闽南音乐交流协会入岛巡回交流演出、第一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文化交流活动暨中学生夏令营活动、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少年中华姓氏源流知识竞赛活动、海峡两岸客家青年文化交流基地授牌仪式暨客家青年论坛等立项活动给予重点扶持。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袁安 文治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