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之后,我国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划定了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体方案》提出: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分三步统筹推进,争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将我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这宣示了中国抱负,也升华了中国高等教育梦想。
目前,我们的大学和大学学科,无论整体还是个体,距离世界公认的一流质量、一流水准还有差距。我们不缺一流的校园、一流的设备,中国学者、学生的勤奋聪颖世人公认。我们缺的恰恰是能把大学的物质条件与人的条件紧密有机地融合、最终提质增效的能力——对一流大学的内涵支撑。
内涵支撑,从高等教育内部来看,就是大学自身要实现一流的大学治理;从高等教育外部来讲,就是政府与社会应当为大学提供有效服务;而这种治理和服务,必须专业化,必须要尊重大学与学科发展的规律。大学自身的治理,应该以理解、尊重大学学术和大学学人为基础,更多听取教学和科研一线师生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政府与社会也要以科学专业的态度,从规划、财政、办学、合作等方面,为大学提供更多、更高效的服务。有了科学的、以师生为本的态度,服务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每一个细节里,才谈得上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有力支撑。
《总体方案》聚焦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提出“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还明确,政府从总体规划、强化绩效、多元投入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对于内部治理和外部服务,《总体方案》明明白白提出了要求。我们希望,这样一种内外兼顾、齐头并进的改革,能真正支撑起我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内涵发展。
支撑有内涵,则中国大学前进稳健;支撑有力量,则中国梦想必然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