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东滁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就位于滁州的凤阳县,这里的人具有敢闯敢试、勇为人先的精神,创新一直引领着发展。
区位优势拓宽发展模式
滁州距离南京市区约四五十公里,在交通、信息便捷的今天,这里早已融入南京的都市圈。就医、上学、购物甚至置业,南京成了滁州人的首选。
自2004年签署《南京·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两地不断推进同城化发展进程,在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
“滁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两翼’城市之一,享有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合作区、长江经济带等多重发展平台的叠加优势。同时,区位交通优势好,与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通畅、资源互补性强,承接产业转移机会多。”滁州市委书记李明说。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首个省级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经开区,2012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区。这个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了四大经济板块和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正在大力培育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现拥有各类入园企业1200多家。
2012年8月,由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滁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苏滁现代产业园落户滁州。目前,产业园完成了9平方公里产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九通一平”,围绕产业项目入驻建成10万平方米苏滁工业坊(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蓝白领公寓,配套建设食堂、超市等生活娱乐设施,实现了“拎包入住”。同时,产业园拥有购物、金融、社区管理等12项功能。已累计签约50个项目。
“互联网+”推进社会和谐
滁州琅琊区宋先生通过网上信访投诉:2005年上、下半年他在不同企业上班,中间衔接出现了故障,导致当年社保未缴纳。“阳光信访”受理后,及时为他补记2005年全年的缴费记录。
2013年,滁州倾力打造“阳光信访”,增加了网上信访、电话信访、短信信访、视频信访、领导信箱等五个通道。群众无论通过哪种途径表达诉求,全部进入系统,实现在线流转、扎口办理,并生成对应的信访号,有了信访号,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可随时查询信访事项的办理进度。群众在“阳光信访”系统随时随地反映问题,极大降低了信访成本。截至2015年6月底,共受理办理群众信访事项1815件,占全市信访总量的30%。
在滁州市信访局电子网络信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信访件从录入到办结,期间的转交办、受理、上传下载附件等每一步操作都有详细记录,在每一个环节停留的时间都通过流程图清晰体现。
滁州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群工部部长、信访局局长谭启源向记者介绍说,下一步还将开发微信受理平台和手机APP客户端,开发党政领导手机版本,通过科学的指数管理、对各地区、各部门的信访形势、突出问题等关键指标在党政领导手机上予以显现,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滁州市政府机关广泛运用“互联网+”,打造和谐、便捷的工作生活。市政服务中心业务一科科长李玉国介绍,为了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限,通过构建四大平台(基建联合审批平台、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平台、市县乡和村“3+1”联网审批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平台),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
简政放权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6月,滁州天长市鼎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尤兆兵从企业注册局陈微局长手中接过“一证一号”营业执照,这是安徽省首份“一证一号”营业执照。“一证一号”的证照号码共24位,其中包含了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证号和税务登记证号的全部信息。
滁州市改革办副主任李莹介绍说,“一证一号”在“三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中简化手续、缩短时限,真正实现“一个平台、一表申报、一处受理、并联审批、一窗发证”,减少了行政审批成本,提高了市场准入登记效能,极大地方便了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
今年3月1日前,滁州正式公布了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市县两级共确定权力基数28397项,保留16644项,精简41.4%,行政审批事项由1810项,减少到1188项,精简34.4%。编制市级责任事项1.5万条、追责情形2.2万条,初步形成了权力事项、责任事项、追责情形“三位一体”的权责体系。经过多轮清理,目前市级收费总项目由原289项减少到102项,精简65%,并在落实涉企收费清单中实行了动态管理。
政策的支持引导,使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取得重大进展。滁州智能家电产业基地被确定为安徽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滁州成为国家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家电设计与制造基地、日用玻璃制造基地。
(本报记者 王梦敏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