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一线研讨

    不做西方文论的“搬运工”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举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13版)

        10月23日,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举行。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谢冕、张炯、阎国忠、骆寒超、吴思敬、南帆、陈晓明、黄怒波、朱向前、汪文顶、赖瑞云、王光明、俞兆平、陈仲义、谢有顺等与会并发言。

        孙绍振生于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1年发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成为阐释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的美学追求的重要文本,在当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为学界瞩目。50多年来,他的学术战线“辗转不定”,涉及写作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幽默学、中学语文教学等领域。与会者认为,孙绍振在学术上常有“奇思妙想”,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将观点“磨得像针尖一样锐利”,始终保持着学术冲动和思辨激情,不断扩展自己的学术版图,开拓新的学术疆域。他不赞成刻意抬高西方文论的地位,不愿意成为西方文论的“搬运工”,而是强调要把原创性作为学术追求的最高目标。

        大家表示,现象批评、文本细读和理论概括,构成孙绍振新诗研究的三个向度,它们之间相互勾连与补充,凸显出孙绍振新诗研究的鲜明个性和诗学价值。他的理论力度不局限于诗歌创作原则,而是上升到社会学乃至哲学的高度来论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孙绍振提出了构成他的创作论的“假定”“错位”“变异”三位一体的范畴群,其哲学依据是哲学存在论,即矛盾论。他是一个逻辑美学的马克思主义者,娴熟地运用马克思的辩证逻辑,同时又加以发展、创造、化用。

        与会者也指出,孙绍振的研究也存在强词夺理之处,甚至有时还有诡辩的嫌疑,在理论的自洽性上也有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参考文献引用上有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孙绍振向与会者表示谢意,并诚恳地接受了大家的批评和建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