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新作过眼

    十二朵非虚构之花

    ——读《你来看此花时》

    作者:蒋蓝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13版)

        拿到散文家熊莺的新作《你来看此花时》(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版),一种被诉说、被渴慕的想象之物,终于尘埃落定。除了封腰上画家老树的菩提画,封面素雅,无一图无一色,作家汪慧仁题写的书名笔致敦厚,如行云流水。书名则出自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在我看来,《你来看此花时》更接近于一部“散文白皮书”,熊莺不但要展示自己对于“归隐”人物的看见与说出,还想展示自己对于非虚构写作中的散文演绎之路。

        2010年5月,我在青峰书院采访了美国汉学家、作家比尔·波特,那时他的《空谷幽兰》已经多次再版,他俨然是东方隐士文化的最著名传人。他说,隐士文化不是绝对消极的,也并非一成不变,隐士并不只生活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现在很忙碌,生存压力大。其实只要一个人抽出一点时间来静处,在一个清净的地方休息默想几天,而不是非要利用仅有的几天假期跑到风景区去受罪,那么,你就能逐渐获得一种清净中的觉悟。我记得采访当天熊莺也在场,也许正是具有这样的感悟,熊莺独自开始了她对隐士的追寻与追忆。

        收录在《你来看此花时》当中的12篇文章(包含后记),是12个独立的隐逸人物踪迹史。熊莺在旁人很难进入的幽微小径上,拨草寻蛇,山林探珠,她更多地关注了不同命运白云苍狗般的遭际。

        与比尔·波特不同,熊莺的视域没有静止于一隅,而是足迹点染群山万壑:九华山、雾中山、峨眉山、横断山;中国的台北、花莲,马来西亚的关丹、槟城,她都一一走过。有些人与事,似乎就像山花一样在等待她的到来,等待彼此的确认。书中收录了一篇特写《羽衣人》,是她去九华山发现的,而且发生在一家四川人身上:13岁的孩子当年随母亲旅行至此,突然不愿离开,从此遁入空门;次年,孩子的母亲也追随他落发为尼……孩子的父亲是小说家卢一萍。据说,他每每想念妻儿的时候,只能在电脑前静静端详母子的照片。俗世的母子,转瞬间同门修行,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熊莺在这篇三万余字的长文结尾处,提到了那个孩子以前的一幅画,她写道:

        在佛家,“坛城沙画”,也会用这样的隆重边框郑重压边。繁华世界——一个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个世界,穿袈裟的高人会取瑰丽的七彩沙子,一粒一粒地堆砌。历时半月、一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所有的视线所有的目光都在见证,但是,理想之国一旦筑成,这件心血之作,即被推倒,毁于顷刻,每一粒细沙再次归于江河……性空、无常,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

        生命花开花落,繁星一如恒河沙数,但每一粒沙却具有自己不同的光与焰、来与去,在性与灵的取舍里瞬间泯灭。熊莺探访了大量类似的传奇隐居生活,让人欲罢不能。比尔·波特认为,隐士是最快乐的人。那种快乐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就像寒山诗《乐道歌》所表现的一样。终南山和华山是当代隐士比较集中的地方,有些隐士已经超过50年不下山了。一个比丘尼,种了7株核桃树,一年的收成足够养活自己了。但熊莺描述的命运,具有更多的曲折与变幻,觉悟之中,却有隐隐的伤痛。

        对于这本书明显的非虚构写作向度,我十分赞同。有些人把非虚构写作与报告文学画上了等号,这完全是谬以千里之论。我认为,非虚构写作与几种流行文学类型的主要分野在于:“报告文学”往往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时代的报告”,基本上属于“大词写作”。“纪实文学/私人写作”是去掉部分意识形态色彩之后,对非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叙述。但由于文体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廓清描述对象在一个历史阶段的真实面貌与文学形象。而非虚构写作在作家具有独立的价值向度前提下,对一段重大历史和某个人物的生活予以多方位、跨学科考察的文学性叙述。作家从实验文体的自我纠结中走出来,用对民生疾苦的抚摸,对非中心的关注,对陌生经验的讲述,对常识的打破等方式,去表达一种文学本应具备的风骨。因此,非虚构写作其实更应该是为平民代言的写作,是我们应该延续和提倡的写作。

        特别应该注意到,非虚构散文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强力组成部分,不但保有了传统散文的话语方式,又因为“跨文体”的使用,还拓宽了散文的域度与深度,它彰显的“在场”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强化,这恰恰是以往那些抒情或叙事散文难以单向度达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熊莺的《你来看此花时》与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一样,在场、纵切、深情、充满大地关怀。

        作家阿来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这些文字熨帖,因为对书写对象尊重又深入,同情又理解,所以温暖熨帖,也因此而得温婉清丽之风。有了这些特点,就不能不说是好文字了。”我以为这是符合实际的点评。

        (蒋蓝,作者为诗人、作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