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去年底,上海用近一年的时间完成的“一号课题”调研交出了一份详细的治城攻略——从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到改革街道机构设置;从完善网格化管理,到理顺市、区县、街镇在基层建设方面的事权关系,着眼“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上海要下气力让街道转职能,为基层增能力。大半年时间过去,街道工作有没有变化?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实地感受街道机构改革带来的“震感”。
在位于上海长宁路456号的华阳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街道主任陈颖告诉记者,长宁区是上海最早明确街道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落实的区县之一,今年3月,方案确定后,街道迅速“翻牌子”“挪桌子”,原来的16个科室调整为8个办公室,人员同步调整到位。与此同时,新设置了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强化网格资源整合,推进网格中心实体运作,以此加强街道社区管理的统筹能力,提升社区管理效能。
“这样的改革不是简单地把科室拆拆并并,而是对街道的职能、体制、机制进行了重新设置,改变治理模式,提高治理能力。”华阳街道办事处主任陈颖说。
改革之后,街道的权力更大了,责任也更大了。相应的,权力下放之后,居民投诉量有所增加。陈颖给记者举了几个数字:从今年4月1日至8月31日,5个月共立案处置案件3390件,平均每月678件,每天22.2件,比去年每天增长了692.8%。“这和我们的一线发现能力提高有关,发现机制不断加强,处置功能也在强化。”在陈颖看来,这个数字的变化更是对街道管理能力提出的新课题。“社会管理是没有底的,面临的矛盾多元,居民的诉求多样,目前的社会管理主要还集中在事件和物件,未来会进一步向人的管理和人的服务深化。”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