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石窟是“丝绸之路”遗存下的明珠。比起闻名世界的敦煌石窟,还要早上三百多年的龟兹石窟群内有着极为丰富与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长期以来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并为“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提供独有的文化支撑和历史记忆的依托,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优秀的传统文化,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的“丝路·思路”2015年克孜尔石窟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顺利举行。这场百年来第一次完全由中国主办,境内最具规模的关于龟兹学研究、考古和丝绸之路沿线文化等领域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到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学者百余名,并同时举办了“千年叙述——中国颜彩绘画作品文献展”,旨在为人们揭开这座悠久石窟的神秘面纱。
冯其庸先生曾感叹“看尽龟兹十万峰,始知五岳亦平庸”。新疆龟兹石窟作为分布于古龟兹地区大小20余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其中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等),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末,止于12世纪,是古代丝绸之路上地理位置最西、地方特色最浓的一处佛教艺术遗址。去年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其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造就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艺术成就。探讨艺术的这种相互关系,正是了解古代艺术发展规律及其成就的重要途径。“如何把略显神秘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转换成当代审美语言,让老百姓不仅能读懂,更能乐赏,这是专家学者除了学术研究之外的重要使命。”与会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建筑及艺术史系教授汪悦进指出。
此次国际研讨会共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40余篇,内容涵盖丝绸之路和古龟兹的历史、宗教、艺术、民俗、古文字,以及龟兹壁画保护和临摹等内容。国内外与会代表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包括克孜尔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以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在学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为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目前,龟兹石窟遗存洞窟约600余个,保存壁画近10000平方米,是我国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一块瑰宝。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载体,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一方面体现了东西艺术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在进行传播、交流、交汇和融合之后影响着中国艺术发展和反哺着西方艺术。深入探索克孜尔壁画,有助于把握龟兹文化艺术的真实性质,准确评价古龟兹人的艺术创造与贡献,为东西文化圈的交流与比较研究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