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与反思20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的成就与不足,对于未来两岸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持续深化,意义重大。
应该承认,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在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在持续进行,但台湾民众的认同并未因此有所提升。其实,产生认同危机的原因,固然与台湾社会20多年来的本土化、“台湾主体意识”上升有关,但恐怕也与20多年来两岸交流过度“物质化”以及台湾当局的有关政策有关。两岸文化交流中往往是文化产业优先,不少地方的“招商引资”一直存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不正常现象,致使两岸文化、意识、共同价值的交流相对滞后。这种倾向需要加以注意与避免,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精神化”与“文明化”。
如何改变两岸交流的“物质化”现象?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或者说是势在必行的。仅有“物质化”不能完成两岸价值共同体的营造,需要思想、文化等共同价值的塑造。要通过文教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价值整合的机制化,推动实现两岸共同的政治认同。
两岸文化交流目标要从追求共同利益发展到构建共同价值。两岸在中华文化核心思想上有共同点,共同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两岸民族意识、凝聚两岸共同意志的重要途径。但要正视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性,致力于塑造与强化两岸之间共同的价值认同。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应列入两岸两会协商议程。如果说两岸经济框架协议勾画了两岸经济合作的经贸地图,那么未来需要通过两岸文化教育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勾画与经营出可以相互充分理解与信赖的“情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