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汇聚力量 推进思政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

    ——专家学者畅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2日 16版)

        近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学习贯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座谈会”在京召开。围绕《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建设内容以及各地各高校经验做法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副司长徐艳国,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韩俊兰,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齐秀生,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处长李兴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旭东,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忠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等展开研讨。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

     

        “教学是过河,方法是桥梁,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方法对头是关键。”张东刚强调,“思政理论课必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既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又以文化人、实践育人。”

     

        邓卫介绍,清华大学推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内容,理想和信念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

     

        郝立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科学性,必须用科学的力量打动学生、征服听众;二是思想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三是实践性,思政理论课要走出小课堂,进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

     

        “如何把学生学习外语与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二者兼顾,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学一直力图破解的难题。”姜锋坦言。构建将思政理论课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正是该校打破思政理论课教学“孤岛化”困境,形成全员育人、合力育人格局的切入点。

     

        陈旭东提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要努力做到“三接”——“接天气”,把坚持立场、坚定信仰、坚守阵地作为精神追求;“接地气”,把突出中国特色、突出实践特征、突出高职特点作为重要方法;“接人气”,把融入主流、注入情感、深入心灵作为价值取向。

     

        “集体备课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的有效途径。”李建强认为,“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回答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科研团队的交流和研讨。”

     

    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人才队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牛鼻子,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谋划实施。”齐秀生指出。

     

        在教师培养目标上,上海市明确提出“10+50+100”计划,即在市级层面培养10名左右领军人物、50名左右拔尖教师、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骨干。李兴华介绍说,通过这样的“组合拳”,上海市着力使教师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学科带头人形成核心。

     

        韩俊兰强调,要把政治标准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基本标准,把好入口关、培养关、考核关。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拓展教师学术视野;开展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深入实施铸魂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孙熙国介绍,北京大学党委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具体情况,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引进小组”。在人才选留和引进方面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顶级标准作为衡量尺度。

     

        “优化教学队伍,不仅需要整合校内资源,也需要有效挖掘校外优质资源。”李忠军介绍说,在科学配置校内教学队伍基础上,东北师范大学吸引符合条件的校外专家承担专题教学任务,合力增强专题群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2013年起,山东省组织实施“全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理论课教师十百工程”建设,遴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同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培训和国情调研等。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05方案”实施的10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也从多方面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顾海良指出,《创新计划》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了发挥学科“支撑”和学科“引领”作用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视界。

     

        “‘引领’不是‘领导’,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不是说都要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导’。”顾海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一样,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也要加强学科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保持和提升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因此,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学科自身建设好、发展好。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张东刚指出,“思政理论课建设绝不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一支队伍的事,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高校一家的事,而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必须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认识新形势下推进思政理论课综合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将思政理论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