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梦开始的地方》青春梦想 感恩情怀

    作者:高尔纯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14版)

        看完《梦开始的地方》,我被影片所传达的艺术信息深深感动。影片通过对上海润禾中学新疆内高班学习生活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怀揣梦想的新疆孩子如何在黄浦江畔筑梦圆梦的感人故事,同时也看到内高班老师肩负重托,精心育才、无私奉献的动人场景。影片以充满张力的镜头语言和爽朗明快的叙事格调,表现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放飞青春梦想,抒发感恩情怀的真切感受。影片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讴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措施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的深刻变化。

        为加快新疆改革发展步伐,发挥内地教育资源的优势,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实施内地教育支援边疆的战略,在内地学校开设新疆高中班,为少数民族培养大批后备人才。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式,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电影《梦开始的地方》以此为题材,将内高班这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展现给广大观众。

        影片在镜头处理和画面展示方面匠心独运,尽显新疆的自然之美。蓝天白云,雪山牧场,以及高速公路、铁路,风力发电等现代化设施,让人对新疆的感受耳目一新。新疆地处边陲,虽然也有贫困落后的地方,但同新中国成立前及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新疆少数民族的新一代人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用知识改变命运,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影片里出现的孩子,一个个活泼开朗,充满阳光。他们上内高班,不是被动的,而是现实机遇与自己人生理想的主动对接。影片表现他们入学后在梦想大道上跳格子寻找自己心仪的高校时,让我们对这些胸怀高远、志向不凡的新疆娃刮目相看。毕业时,他们将个人理想写进心愿瓶,对理想变为现实,充满信心。内高班是他们放飞梦想的地方,也是他们成才的摇篮。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下,他们快乐地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和内地孩子相处中,他们不卑不亢,关键时刻又显得谦虚大度。“游泳池较劲”和“篮球场风波”,加深了他们和内地生的沟通,解除了误会,增进了友谊。

        内高班同学的进步,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辛勤培育。影片着力塑造了一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事业的模范教师形象,她就是在内高班执教的文慧老师。她亲临新疆招生,深感新疆孩子求学机会的不易。孩子们入学后,她像慈母般关心体贴每一个孩子。为了孩子们安心学习,她不远千里到新疆做家访,还和校方领导一起安慰学生的思乡之苦,接亲人来上海见面。自己有病,还想着学生的冷暖,带病为他们缝制蚕丝被。临终前,她立下遗嘱,将自己的眼角膜献给女学生阿依古丽,让这位身患眼疾的少数民族姑娘重见光明。这种至情大爱,感动了内高班所有同学。创作者巧妙运用新疆特产无花果渲染师生情谊,并贯穿全剧始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影片充分调动电影艺术手段,聚焦人物的情感世界,将新疆内高班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当得知文老师要调走,他们依依不舍,用蜡烛组成心形,为她祝福。后来老师没有走,一直坚持教到他们毕业,终因病重医治无效而以身殉职。五年后,同学们在天安门前合影,想到慈母般的恩师,一个个悲痛不已,怀念之情达到极致。他们知恩报恩的情怀,早已超出师生范畴,他们抒发的也不仅是对学校老师的情意,而是新疆各族人民感恩党和政府的一片赤诚。《梦开始的地方》像一首深情的颂歌,从天山雪峰传来,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

        (作者为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原广电总局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