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呈现城市治理生态样本 尽览百年前大武汉繁华

    听武汉园博会讲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张晶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01版)

        国庆期间,9月25日开幕的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吸引了34万名游客参观。本届园博会以“生态园博、绿色生活”为主题,从选址开始,它的建设理念、建设过程、建设成果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生态回归的故事:垃圾场上建公园

     

        从园博园北大门进入,一路绿树成荫、花朵吐芳,登上荆山,117个展园尽收眼底。

     

        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武汉最大的垃圾填埋场——金口垃圾场。因长年垃圾掩埋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垃圾腐化产生的渗漏液露出地表,形成一个乌黑、油腻的湖塘,周围寸草不生。

     

        “垃圾场土壤中的污染物如果仅依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要把100万吨垃圾全部挖掉拖运出去,成本高达10亿元。”武汉园博会设计部副部长杨念东告诉记者,园博会使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相结合的方案,利用好氧技术加速垃圾降解,用特殊材料将地下垃圾完全封闭,只花了两亿元,3年时间土壤就达标了。

     

        园博会还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打造海绵园区。园区道路全部采用透水砖,主题场馆设屋顶花园蓄水,沿路建雨水花园收集雨水,生态草沟排水,整个园区如一个天然的“绿色海绵体”。经测算,园内雨水回收系统可留蓄近七成雨水,整个园区可储水约10万立方米,仅靠收集的雨水就可以自给自足,每年能节省水费150万元。

     

        旧砖瓦、废枕木、废轮胎,钢筋、瓷片——在园博园里,这些皆是“宝物”。塑景观、造地形、修花坛、铺路面,好些废料还做成园区里的公共艺术品。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评价,面对垃圾围城、生态割裂、渍水内涝等城市顽疾,武汉园博会可以成为治理城市的生态样本。

     

        “老汉口”故事:再现汉口开埠盛况

     

        铺石的街巷、幽深的里弄、上下错落的店名牌幡、木质阳台上摇曳的红灯笼……走进汉口里,瞬间穿越到百年前的老汉口。

     

        “园博会要让人真正记住,不能只有树木和展馆,一定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注入丰厚的文化内涵。”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希望,通过园博会能够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了解武汉厚重的历史文化。

     

        8月24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著名画家毕心望、黄河清将为武汉园博会联合创作的《汉口里工笔画》送到汉口里,再现大武汉百年前的繁华风貌。“这组画在我心中构思了十几年。”年过七十的何祚欢在汉口生活多年,对这里的老商业街有着深厚的感情,画卷中的广东会馆、万寿宫等老汉口代表性建筑也在汉口里被一一复原。

     

        汉口里复原了清末民初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4条极具代表性街区的代表性建筑、文化和商业形态,展示老汉口的生活方式,再现汉口开埠盛况。“这栋楼用的红砖是汉口黄石路拆迁时回收来的旧红砖。你看那颜色就不一样。”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苏霓斌指着一幢民国时期仿欧式建筑说。

     

        在汉口里,可以到田庆堂茶馆喝茶、看戏,可以品尝到蔡林记热干面、五芳斋汤圆、四季美汤包、老通城豆皮、曹祥泰糕点,还可以看到老汉口特有的码头号子、小贩叫卖、街头杂耍、玩花灯、采莲船等民俗,体验原汁原味的老汉口风情。

     

        亲民惠民故事:园博园搬进了居民区

     

        从建设之初,武汉园博会就一直坚持“为民、便民、亲民、惠民”。

     

        往届园博会一般都选在城郊,环境美、好规划、拆迁难度小。武汉却将园博园搬进了居民区,在8个居民小区之中建起了一个大公园,让50多万市民下楼就能逛公园。

     

        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地于民、让绿于民,武汉园博会听取附近居民“多绿化”的建议,将亭台楼阁等建筑改为绿地,将硬质的市政沟渠改为生态草沟,水泥材质的园路和广场改为草坪砖等透水设施,压缩了约5万平方米建筑体量,绿地率由62%提高到74.3%。依托园博会建设,武汉市还建成220公里的绿道,串起近30平方公里的10座公园,形成彰显田园风光和滨水特色的郊野绿道网络系统。

     

        家住“华生·汉口城市广场”的魏年年告诉记者,她们小区是还建房,以前环境比较差,交通不方便,“大家宁愿到别的地方租房子住,都不愿意住这里”。园博园建起来后,路修好了,公交进来了,小区的人气也旺了起来。“我每天晚上吃完饭都要去园博园附近散散步,看看建设情况。”魏年年说,“家附近有这么大一个森林公园,我可以安心舒适地在这里养老了”。 (本报记者 夏静 张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