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心声传递

    文学批评者需跨出自我因袭的窄门

    作者:李彦姝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2日 13版)

        当下的文学批评界缺乏创新、自我因袭的现象值得关注和反思。比如变相、隐蔽的一稿多发的行为,文章题目略加改动,文章主导思想、主体框架大致不变。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种以话语创新为表、以自我复制为里的举动,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这种行为,在客观上占用和浪费了学术期刊宝贵的公共学术资源,在主观上反映出学者学术后劲不足、思想乏力的困境。文学研究固然要有“自留地”意识,要有自己专攻和坚守的学术阵地,但这不应该成为“学术审美疲劳”的借口,不应该成为思想资源凝滞乃至流失的借口。

     

        还有一种论文的重复利用现象。按常理,未经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的文章,可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但现在颇为常见的情形是,与会者带着已经刊发的文章参与学术会议,进行宣读。与同行分享研究成果的初心不容置疑,也就是说,既有成果的展示与分享本无可厚非,但此举或多或少有偷懒之嫌。既然会议参与者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知这些学术资源,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地奔赴各种学术会议?参会者想得到的是业界同行们第一手的、新鲜出炉的而不是回炉重造的成果。也有一些批评者身兼教师一职,于是将宣读论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内容。与学生们分享研究成果也很正常,但是课堂教学与参加学术会议在交流方式上有共通之处——面对面的思想、言语交流无法被已凝固的规范学术文字替代。人与人之间那种“即时性”的思想碰撞与论文写作是两种思维方式、两套话语体系。以论文作为备课的蓝本,加以即兴发挥倒是更为可取。如果能对自己的文章做“批评之批评”,与学生分享问题意识的缘起、思想行进的轨迹、批评方法的运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对文章不足的反思等等,也许更有启发意义。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创新空间、激发更敏锐的问题意识,则可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一位批评家要有代表作和代表性学说,研究领域大可专一精深,但学术视野不能仅仅被某几个具有“专利性质”的关键词、核心概念辖制。如果文章“辨识度”过高,则说明突出既定学术重围有一定的困难。换句话说,一流的批评家,他们的著作与学说的主旨并不是仅用几个关键词就能清晰概括的,他们博大而旁逸斜出的思想轨迹必然难以被三言两语所概括。批评家如果仅是对已经发生之思想重复阐述,那他可能会积累数量可观的著述,但其影响力恐怕就大打折扣了。每一本专著、每一篇论文、每一次演讲如果都能闪现某个令人深感叹服的观点,说出一些他人想说而未能表达清楚的话,那么,哪怕其中的论述略有瑕疵,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做学问有三重境界:疵境、稳境、复入疵境。初学者多为第一重境界所辖制,渴望进入学术的稳境。而当大多数功成名就的学者都停留于第二种境界的时候,如果有人敢于站出来亮出一些或许不成熟的新学说,或对于自己之前的学说做出重估、反思甚至推倒重来,那倒是大多数学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破除自我迷信,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博大的学术胸怀与崇高的学术境界。西方理论家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热衷的问题领域不断变化,前、中、后期的学术观念不尽一致,甚至相悖,如马克思、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等。在与自我交锋的过程中,脱胎换骨,成为“新人”。思想上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的既定观念。

     

        我们评价所谓“经典”的时候,并非简单地计算它的篇幅体量、也不单纯考察它的刊行册数和发行范围,我们更加关注作者运思、关照、阐述研究对象时的态度、方法与能力,以及其可能对未来(不可预计的时间内)全人类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若在方法、能力、态度三方面加以细究的话,方法最易及,能力其次,态度最难达。对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属于外在的习得,能力的锻造是循序渐进的必然过程,只有态度最密切地关涉作者内心的学术焦虑,以及观念创新、精神历险的勇气。

     

        不对批评家的自我复制现象加以重视,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学批评”表面繁荣、实则贫乏的现状。如果仅仅把批评当作谋生饭碗而稳稳地端在手里的时候,大可高枕无忧,任凭碗中餐食单调重复,即可满足口腹之欲。当把批评作为一项苦心经营的事业而感到其恰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悬于头顶的时候,才有可能经由批评的窄门步入批评的大道。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