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新疆:一片播撒大爱的土地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11日 01版)

        为南疆治水倾尽心力的水利专家王蔚;在高原谱写生命之歌的医生吴登云;抗震英雄达吾提·阿西木;被誉为“当代雷锋”的军旅医生庄仕华;“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俄白克……在新疆,大爱的力量谱写出无数的动人故事。

     

        2008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等8部门联合,先后组织开展了四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评选出116位道德模范,让新疆成为人间大爱之地。

     

    助人为乐之美

     

        10年前,库尔勒市铁克其乡上恰其村农民早热古丽·依米提收养了一名汉族脑瘫女婴,取名为吐玛丽斯。孩子一岁多了,却不会说话,连爬都不会。求医期间,她发现身边有不少和女儿一样的脑瘫患儿。她决定在库尔勒开办一家残疾儿童教养中心。9年时间里,先后有21个孩子被送到这里。每天她都要给孩子们喂饭、处理大小便、洗澡、按摩,一天忙下来,感觉骨头都快散架了。有亲戚朋友劝她放弃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业”,但她不为所动:“我不抛弃,也不放弃!”

     

        凭借熟练的技术,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托乎其于孜村村民谷旭梅办起了个体缝纫店。看到周围很多妇女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她决定帮助她们学到一技之长,并实现就业。30多年里,她先后免费招收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学徒2000多名,并先后出资几万元,资助学生自主就业。

     

        从打工妹到人大代表,带领家乡姐妹外出务工的热汗古丽·依米尔、四十年如一日接济困难群众的刘乾坤、用爱点燃孤残孩子梦想的“湖南哥哥”范尉……他们在新疆大地上播撒了爱的种子。

     

    团结友爱之美

     

        千百年来,13个世居民族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和睦相处。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张军是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墩库塘村的普通农民,被400多位维吾尔族老乡全票选举为村支书。为了全村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他筹集3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40套抗震安居房,自筹资金近200万元,为困难群众购买地膜、种子、肥料等农资。村民玉山·沙吾提的儿子考上大学没有学费,他四处筹集资金帮他圆梦。

     

        从抚养汉族孩子20余年的哈力克·买买提到为维吾尔族少年无偿捐肾的王燕娜,从百姓心中的“阿同汗”王桂珍到带领群众致富的好支书黄英杰、帮助维吾尔族残友追梦的刘勇……他们用真情,筑就了温暖家园。

     

    孝老爱亲之美

     

        他们是一个没有豪言壮语的群体,或倾心侍奉,或尽心照顾,或手足关爱,或生死救助。他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着生活的真谛,闪耀着人性之美。

     

        王一波年幼时父母离异,上高中时母亲突发脑溢血,因为病情严重,医生曾劝王一波放弃手术。面对残酷的现实,17岁的他向亲朋好友借款十几万元为母亲治病。母亲手术成功后,他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作息计划表——做饭、喂饭、按摩、锻炼、学习,使母亲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能动到现在能走几步。有人问王一波还能坚持多久?他说:“我一定要和母亲站在一起。只要生命还存在,责任就存在,我决不放弃。”

     

        巴黑拉西·哈拜是阿勒泰地区富蕴县铁买克乡铁买克新村农民。2000年,丈夫右髋股骨头坏死,坚强的巴黑拉西·哈拜抹掉脸上的泪水,每天做完家务,就去打理庄稼,浇水、施肥。晚上回到家里,安顿完家务,就着昏暗的灯光,支起她那台石碾子,一小撮一小撮地添上小麦,碾成哈萨克族一种喝茶时的休闲食品,打成小包装拿去销售。2007年,公公突然昏倒在地,在庄稼地里浇水的巴黑拉西·哈拜急忙将他送往乡卫生院,又转县人民医院。找车、把公公背上背下,这些本该男人干的体力活儿,巴黑拉西·哈拜却只能在丈夫心疼却又爱莫能助的眼神中自己承担。如今,在她的精心照顾下,76岁的公公精神矍铄。

     

        带着爸爸上学的女孩朱义平、执着守护残障儿子的最美母亲赵军华、照顾尿毒症妻子的王学韶……他们用真心,传承着孝亲美德。

     

    敬业奉献之美

     

        他们或肩负重大使命,作出突出贡献;或锲而不舍奋斗,业务技术精湛;或立足本职岗位,毕生默默奉献。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写的都是吃苦耐劳的动人诗篇。

     

        肉孜麦麦提·巴克是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参加工作后,在汉族师傅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取得汉语水平八级证书。他投入大量精力搞技术革新,先后参与电动机防盗螺丝、抽油机悬绳器支承盘、大罐浮标改造等技术创新。他编写的《少数民族员工采油实际操作拼音教材》《少数民族员工专业汉语学习手册》和《高级工鉴定前培训资料》,成为新疆油田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培训教材。他30岁时成了克拉玛依油田的技能专家,31岁时成为全国青年技术能手。

     

        2000年,木拉提·西日甫江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放弃留在内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和田。15年来,他用一个个捷报、一枚枚奖章换回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丫头医生”刘玉莲、扎根新疆的好医生姜万富、牧民的健康守护神居马泰·俄白克……他们的敬业奉献,搭起通向未来的桥梁。

     

    见义勇为之美

     

        面对灾难和死神,他们知险而上,把平安和生机留给他人,用流血和牺牲,实践着人民至上的观念。

     

        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是和田市残疾人工贸发展中心总经理。17岁的他从一辆着火的面包车上救出11人,自己身上80%的皮肤被烧伤,落下三级残疾。2013年3月7日,他出差途经青海省境内时,发现一辆小汽车翻入湖里,就和同事一起跳入冰冷的湖中,救出4名乘客。2013年4月,当得知雅安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卖掉刚买的一台新车,筹集20多万元,订制了一大批月饼和馕饼,亲自带队赶赴地震灾区,第一时间给灾区群众送去温暖。24年的时间里,阿不力孜·买买提尼牙孜见义勇为救了80多人,倾其所有资助困难群众,仅救助的孤儿就有60多名。从2009年到2015年,他捐出的物资和钱款超过300万元。

     

        勇救落水儿童的退休教师牙生·热合曼、为保护遭遇抢劫的汉族女大学生而身受重伤的艾尼·居买尔、拼尽全力救起3名维吾尔族少年的张广勤……他们的无私无畏,激励人们勇敢前行。

     

        (本报记者 王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