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7日 星期三

    知行论坛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功能

    作者:韩美群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07日 07版)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文化实践积淀而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概念、文化范畴、文化范式、文化原理、文化论断等的集合体,它承载着中华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凝聚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内在地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话语体系既体现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有特色。在当代中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而科学的理论又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话语体系表现出来的。

     

        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变革话语体系开始的。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僵化保守的话语体系,通过革新创建以实践为基础的新的话语体系,从而重新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证明,文化话语体系上的变革是我们这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没有文化话语体系上的变革,就没有改革和建设新时代的开启,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前中国的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就必须继续深化文化话语体系的变革。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文化话语体系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估计不足,总是把它放在次要的地位予以考虑。实际上,这种观点是偏颇的,本身也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精神实质的。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我们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所指出的,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是辩证法的一个普遍规律。我们应该用这样辩证的观点来重新评价和估量文化话语体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日益融为一体,这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与国之间所开展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科技之上,而且表现在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以文化话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软实力之上。从长远来看,只有文化软实力强大的国家才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而才更有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我国通过30多年的改革,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文化软实力仍显落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中所指出的,我们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却是一个文化弱国,在文化领域西强我弱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从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软实力并不“软”,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而且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大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文化载体,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根本保障

     

        民族团结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一以贯之而不坠,乃是因为中华文化话语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实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当今中国的文化话语体系已经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与实践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文化话语体系无论在民族性、世界性还是在现实性的维度上,都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在民族性的问题上,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民间也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和简单否定,已经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位。在世界性的问题上,由于受教条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中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拒斥西方文化的恐惧情结。在现实性的问题上,在我们思想的深处,仍然残存着将终极理想凌驾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主观空想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对当今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凝聚力的发挥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对这种文化的认知和崇敬之上的,这种认知和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是心悦诚服的,而不是建立在某种外在的强制之上的。因此,欲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就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要素,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和密切,在这种日益频繁的交流中,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联系的特征。一方面,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为了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都把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提上了重要日程,因而使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共识也在逐渐形成,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日益增强。因此,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循着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关系的轨道而向前演进的,在多样性中增强统一性,在统一性中促进多样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格局。

     

        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大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没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话语,不可能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注入现代化的因素之后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特色。

     

        任何文化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蕴含着共性。因此,在我们提倡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时,也不能把它推向极端,把它变成一个脱离基本价值共识的东西。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跻身世界文化民族之林。

     

        (作者韩美群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项目暨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