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和5版《大视野》整版,以《让我们一起抚慰民族的伤痛》为题,报道了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救治照顾70年前日军细菌战受害老人的感人事迹。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第一次听说“万少华团队”,是在两年前。我随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麻风村事迹报告团到衢州作巡回报告时,衢州市卫生局曾向我推荐“万少华团队”,说已列入全省医疗战线“最美人物”。
第二次近距离接触,是在2014年的“最美衢州人”颁奖晚会上。我应邀作为颁奖嘉宾,非常荣幸,也极其巧合地给“万少华团队”颁奖。
随后,我开始细致地查询翻阅历史,做起采访准备。
70年前,衢州发生了什么?
我一次次来到位于衢州市柯城区罗汉井5号的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这里与闹市街区仅一墙之隔。门内,镌刻着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门外,一派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街景。
历史与现实,那么近,又那么远。
据《衢州卫生志》记载,1940年,衢州5个县总人口为1123468人,至1946年,衢州总人口仅为1027850人。6年时间,衢州人口不仅没有自然增长,反而陡然减少了10万人,为什么?
翻开沉重的历史,日军为报复衢州救护轰炸东京后返航、迫降在衢州附近的美国飞行员,从1940年10月4日开始,多次在衢州空投细菌弹,致使衢州爆发鼠疫、伤寒、痢疾、炭疽等前所未有的疾病,5万生命在惨痛中消失。日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自此像幽灵一般徘徊在三衢大地,幸存者也一生饱受折磨。仅在柯城区就有39位细菌战受害老人,他们脚上的伤口历经70多年而不愈。
历史并未走远,伤害还在蔓延。过去的7年里,衢州“万少华团队”免费救治数十位日军细菌战受害者,用大爱抚慰侵略者给他们留下的伤痛。
今年4月,我向何东平总编辑、李春林副总编辑推荐、介绍了“万少华团队”的事迹,其时代意义立即引起编委会高度重视。
于是,6月开始,我和当地通讯员开始了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和细致采访。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进一步感受到“万少华团队”的故事,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和特殊的时代意义、历史意义。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民族的“仁爱之心”,为家乡衢州添砖加瓦的事迹,还看到了中国当代青年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弘扬,感受到了新时期优秀青年的担当和情怀。
二战真的远离我们了吗?
10年来,柯城区人民医院发展迅猛,从乡镇卫生院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没有超常规发展不行,没有拼搏精神不行。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任务比较重,每周只休息一天,甚至半天。细菌战知情者、受害者和遗属大多偏居山乡,医务人员都是利用节假日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我曾一次次问他们,这7年来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们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正因为前辈们的浴血奋战,才让今天的年轻人有和平美好的生活。但是,抚慰民族的伤痛,我们的责任不能缺失,要让这些受害老人好好活着。”
朴实的话语让我不禁感叹:英雄伟人惊天动地的壮举,当然会让我们感动。但是,更多的是在普通而又平凡中产生的感动。有一种感动叫温暖,有一种感动叫责任,有一种感动叫坚守,还有一种感动叫信仰。
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至深。细菌战受害老人烂脚的溃疡情况,令人难以想象,其恶臭令人难以忍受。有一次问路时,村民在距离受害老人居住处200米远的地方就停住了,不肯再往前,他说道:“老人的脚骨头都烂得露出来了,实在太臭,太恐怖了。”
面对70年前细菌战的受害老人,面对世界上最悲惨、最弱势的老人,面对这些最不能有任何功利回报的群体,“万少华团队”能有这样的爱心付出和勇于奉献的担当精神,令人感动万分。
“万少华团队”的事迹在《光明日报》率先刊登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新华每日电讯、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中新网、中国军网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第一时间转载,网上好评如潮。
报道刊发后的第4天,全国召开“历史遗留‘烂脚病’患者治疗经验总结会”,万少华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会议,并荣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第一届特殊贡献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说,他是从《光明日报》上了解到万少华团队事迹的。一家基层医院能坚持这么多年,很了不起,让大医院都感到惭愧。他号召全国医学界也要在这方面加紧研究,帮助烂脚病人。
万少华在接受记者们的采访时,一次次地说:“我们只是普通的医生,只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感谢光明日报,感谢严红枫记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报道,让世人知道了日军细菌战的残忍,让受害老人得到了更多关爱和关注。”
其实,我更应感谢万少华和他的团队。这不仅是因为动人的事迹、感人的坚守,给记者提供了难得、宝贵的采访素材;更是因为他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70年前的细菌战给我们民族造成的伤痛仍然还在。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战”
对我们这些处于和平年代的人来说,正是因为“万少华团队”的故事,让我们深切理解了什么是“时代感”!
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刀光剑影,但“万少华团队”却是真正在抚慰我们民族的伤痛。因为他们的仁爱坚守,改变了烂脚老人的命运;也因为他们的勇于担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万少华说,这些老人的平均年龄都80多岁了。每一次救治,都意味着或许是最后一次,他们要让受害老人好好活着。
这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战”。作为记者,每一次采访受害老人,或许也意味着是最后一次。采访期间就有一位老人去世了。
现在,我们能看到有那么多人开始关注这些看似与我们彼此相隔、其实血肉相连的烂脚老人,看到衢州市有这么多“万少华团队”之二、之三涌现出来,看到全国有那么多专家、学者、志愿者加入到关心烂脚老人的队伍中来。9月25日下午,上海瑞金医院82岁、身患癌症的肖玉瑞教授,来到柯城区人民医院,义务给三位烂脚老人做植皮手术……
我由衷地感到,是记者这份职业让自己收获到了特殊的美好。每一次采访,都不仅是一次受到感动、发现最美的过程,更是一次学习感悟、净化心灵的过程。
(本报记者 严红枫 通讯员颜佑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