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9月3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用大气磅礴的视觉冲击力、荡气回肠的情感旋律和感人至深的典型细节,把自己刻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册页上!
全场演出,没有按照自然时空顺序从抗战爆发时中国人民遭受突如其来的生活苦难开始,而是用一个老兵前来看望牺牲战友塑像的“倒叙”作为开端,而且将这个开场式命名为“胜利”,响亮地唱出了胜利之歌,可谓独出心裁。这里面,包含了艺术家们严肃的历史反思——已经很久了,人类对于二战中东方主战场巨大意义的反思似乎不够深入,对于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付出的惨烈牺牲和取得胜利的巨大贡献似乎认识不够。因此,胜利,是晚会艺术开端的起点,更是全人类反思历史的逻辑起点。
整个晚会分为三个篇章——《浴血中华》《正义力量》《和平梦想》,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波澜壮阔抗战历史中的诸多画面。从黄河发出的战争“警号”,到白山黑水间抗联英雄的一个个深沉倾诉;从卢沟桥日军发动战争的历史影像,到全国工农兵学商咬破手指,用鲜血写下“中国不会亡”;从窑洞里唱出《延安颂》和《抗日将士出征歌》,到《太行山上》融合着《游击队歌》共鸣着《大刀进行曲》;从保卫黄河的怒吼到《义勇军进行曲》以国歌的旋律奏响。一幕幕,一场场,舞台歌舞艺术表演的空间与大屏幕上极其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相互配合,把7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中国战争史,鲜活地呈现出来。
如果说大合唱、小合唱、独唱等音乐形式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为晚会注入了许多闪光之点,那么,晚会的舞蹈则铺陈出历史的粗犷线条和磅礴画面。开场的《怒吼吧,黄河》,用多媒体与情境表演的形式,用男演员赤裸的手臂、脊背,组成了大写意的咆哮“黄河”之形象,引人联想到国歌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著名词句,引人联想到抗战史上发生在长城古北口段先烈们用人墙堵住长城缺口的真实抗日历史,先烈们的英雄壮举,让人热血沸腾!
舞蹈《大刀进行曲》没有再去单纯描述战斗中的过程情节,不作外在的砍杀动作之模仿,而是采用群舞“大刀”们围绕中的三人舞形式,动作编排沉稳大气,雕像式的艺术设计渲染了抗战英雄的典型气质。表演唱和舞蹈《抗日将士出征歌》,舞蹈编导充分利用斜面的大台阶,用不断前进的步伐,勾勒出一个巨大的、流动的“Z”字形行军队伍,简洁明了地传达出“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送儿打东洋”的历史情怀。当《太行山上》动人的歌声响起,人民大会堂巨大舞台上方出人意料地升起一轮红日,一根斜刺里突向天穹的石柱上,一个八路军战士的“雕像”伫立在苍穹,回肠荡气的旋律与顶天立地的先烈雕像,把人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自1949年起,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方式,在重大历史时刻庆祝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艺行为。20世纪50年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的《人们胜利万岁》,60年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的《东方红》,80年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中国革命之歌》,都是这样的“大歌舞”。这些艺术上的鸿篇巨制,浓缩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进程。进入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创作领域有所突破,显然是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胜利与和平》的问世,在艺术上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艺术突破充分表现在对于艺术时空的全新概念和独特处理上。空前巨大的影像大屏幕,甚至可以用影像覆盖整个大会堂的穹顶,配合流动变化的斜面大台阶,构成了独特的舞美语言,令人感叹时空穿梭的冲击力量。影像资料的“蒙太奇”剪辑,把各种经典的、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连接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地接受着历史情怀的滔滔冲击。与此相配合,整个舞蹈创作与表演也呈现出历史时空和艺术时空均自由转换的新时代艺术特性。
例如,《游击队歌》的情景表演穿插了一个刚刚入伍的小伙子对于“枪”的渴望。他没有枪,自觉不像是一个战士;他羡慕有枪的人,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兵”!这一组表演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细腻、真实。当小战士最终得到了一支枪,他迫不及待地向假想中的敌人瞄准射击,枪声响起之时,正是下一个群舞《铁血雄狮》的开端!配合着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等历史影像,舞者们用八只梯子构成了多变的“攻坚”武器,梯子上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当舞台上方出现了一条“栈道”而勇士们前赴后继冲向敌营,舞蹈场面把观众的目光最终引向一条红色的攻城之路。此时的舞蹈,完全转换成一场向着高空肢体力量的盛宴!
我非常欣赏整场晚会中两处“高调子”的艺术场面。一个是舞蹈《卢沟烽火·南京——永不忘却》,一群白衣女子为战争的苦难而哭泣、呐喊、悲伤,舞蹈动作悲怨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一个是第三篇章《和平梦想》中的第一个舞蹈《红纱巾》。特别是那个由著名舞蹈家山翀身着一袭白色衣裙扮演的母亲形象,那样无助又无辜地紧紧怀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不肯放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舞蹈编排得静气十足,多用背影的魅力,却更突显出对于和平的深情翘望,对于未来的深深期待。
全场演出,特别是其中的舞蹈,容纳历史之内容更加丰富,艺术手法却更加洗练;影像世界和舞台表演空间配合更加巧妙,艺术上却更加具有概况性。舞台画面和舞蹈动作自由穿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直接到达观众的心底,这正是现场观众大呼过瘾、深感震撼的重要原因。
《胜利与和平》用艺术的盛大仪式告诉我们,二次大战痛苦,最苦是中国;人类文明发展,期待于中华;人类和平希望,升起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