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5日 星期五

    江苏援疆人的三原色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25日 02版)

        在新疆,有一种生长在戈壁荒漠中的奇树:它叫梭梭树,长在黄沙里,默默忍受风沙的拍打。当地人说,梭梭树不仅能固沙防风,还能用来做牲口的饲料,而且“沙漠人参”苁蓉就寄生在梭梭的根部。

     

        在新疆,有一群像梭梭树一样扎根黄沙的人,他们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却把家安在新疆,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们是江苏来的援疆人。日前,记者深入伊犁河谷采访,感受到的是江苏援疆人红色的激情、蓝色的智慧、绿色的奉献。

     

    红色激情——

     

    点燃援疆事业的火种

     

        1997年,一群人从祖国东部不远万里来到伊犁,从脚踏上这里的那一刻,广袤的草原与巍峨的天山就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新疆的孩子是那么渴望知识,我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他们!”来到伊犁的第一周,援疆中学教师王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伊犁昭苏县,王颖除了在校授课,每逢周末还为班里孩子补习。后来,一些外校,甚至外地的学生也慕名前来,王颖统统欣然接受。有些别人眼中逃课厌学的“笨孩子”,在这里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是什么点燃援疆人的心灵火种,让他们在离家万里、极不适应的环境中忘我工作?援疆干部郭霖华说,是一颗滚烫的爱心,是一份火热的激情。郭霖华现任伊犁州特克斯县住建局副局长。一次,郭霖华走进一家特克斯的幼儿园,里面的景象令他心头一震: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教室里没有暖气,十几个孩子只能围在一个炉子旁取暖。郭霖华回到援疆工作组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来300万元的援疆资金,将全县的幼儿园修葺一新,通暖气、建厕所……郭霖华的努力,换来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在群众的支持下,他又干起了抗震房与自来水厂项目。如今,全县人都住上了能抗8级地震的房屋,喝上了放心的自来水。

     

        这群可爱的人燃烧的,是他们不尽的激情。这份赤诚炽热的激情,正化作火种,播撒在新疆的热土上。

     

    蓝色智慧——

     

    谱一曲天山脚下的发展赞歌

     

        江苏对口支援的伊犁,素有“塞外江南”的美誉。可就是这样一块一不缺政策,二不缺资源的宝地,却因为缺少人才而在发展的路上举步维艰。

     

        霍城县央布拉克村,坐落在历史悠久的惠远古城,因为不懂如何开发旅游资源,全村7500口人依然过着“靠天吃饭、靠地穿衣”的农牧生活。两年前,村里来了一位新支书——崔荣国,江阴来的援疆干部。这位村支书和别人不一样:不坐办公室,专往村民家里跑,说服村民开农家乐。两年后,“旅游饭”让全村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伊宁县二中今年出了条大新闻:高三(1)班53人全部考上大学,其中38人考上一本、一人考取北大。如此佳绩竟出在高考成绩曾排全疆倒数的伊宁二中,很多人疑惑:奇迹从何而来?

     

        “一切都要归功于援疆教师冯浩。”学生们说。冯浩来自南通援疆工作组。南通是教育强市,南通工作组还未入疆时,就拟定了“教育援疆”计划。冯浩一改惯用的“鞭策法”教学,尝试“激励法”: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励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半年后,冯浩的班级蜕变成了能吃苦、敢拼搏的模范班。冯浩的“激励法”也引来全县教师争相学习。

     

        在极不适应的工作环境中,江苏援疆人一次次完成“点石成金”的魔法,一次次施展“化朽木为栋梁”的神奇。他们的智慧是蓝色的,相伴的是江苏人一贯的进取之心。

     

    绿色奉献——

     

    诉不尽的家国衷肠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每当这首歌响起,援疆医生鲍军就难忍泪水。来新疆两年了,这个中秋也只能遥望夜空,寄思念于明月。42岁的他已是教授,是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副院长。记者曾经问过他,为何选择来新疆?鲍军回答:“因为这里更需要我。”

     

        彭大礼今年50岁了。当初学校发选调教师援疆的通知时,彭大礼第一个找到校长。来新疆的第一个冬天,彭大礼摔断了右脚,但依旧坚持上课。翻开彭大礼的笔记本,一首诗让记者心头一动:“寄身边关雪云间,万千思绪绕心田。岂是此生命途舛,尽忠报国效先贤。”

     

        “昨天乡亲们给我送来了葡萄、哈密瓜,真甜!”中秋即将到来,援疆干部陆军只能写一封家书寄给远在扬州的妻子。去年,陆军6次回扬州,联络各单位引援人才,可他却六过家门而不入。

     

        援疆人对这片土地的奉献是绿色的。大美新疆,从此不仅有瓜果的清香、天山雪原的壮丽、草原牧歌的悠扬,更留下援疆人诉不完、道不尽的家国衷肠。

     

        (本报伊犁9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