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讲诚信的企业上“红榜”扬眉吐气,把不讲诚信的企业拉入“黑榜”遭人唾弃,去年4月以来,甘肃省多家单位联合发布企业诚信“红黑榜”后,讲诚信在甘肃企业中蔚然成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红黑榜”的监督下,开始自觉注重诚信、践行诚信。
一边扬眉吐气,一边遭人唾弃
去年4月13日,由甘肃省文明办、省工信委、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诚信“红黑榜”第一次在媒体亮相就引起关注。
在这张榜单上,上榜的有各类公司、药店、卫生室,以及牛肉面馆等餐饮企业,其中275家企业因讲诚信被列入“红榜”的名单中,但也有53家企业被拉入“黑榜”。“一旦进入‘黑榜’,就意味着面临企业信誉遭人唾弃的境遇。”甘肃省文明办副主任郭锦诗说,自去年甘肃发布诚信“红黑榜”以来,已经有近百家企业进入了“黑名单”,而各类媒体对其劣迹的报道多达200多次,对这些不讲诚信的企业进行了有力惩戒,也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积极褒扬诚信,鞭笞失信。
作为第一批进了“黑榜”的企业,兰州一家民办医院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们因把关不严,将个别不达标的药材销售给患者,最终被药监部门发现而进入“黑榜”。他说:“尽管医院已经及时整改,但社会舆论带来的不良反应依然存在,不少患者还来质问我们,现在想起来也后悔。”
与此同时,目前甘肃已经有300多家企业因讲诚信登上“红榜”。农资销售商兰州西部中石农资公司名列其中,总经理杨长青告诉记者,做农资生意直接关系到千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不敢有一点马虎,自己宁可少赚一点,也决不卖假冒伪劣农药。另一家“红榜”企业甘肃广场书城图书有限公司,经过媒体报道后,读者群不断扩大,半年时间零售额同比增长3%,团购额同比增长10%,供应商增加了10余家。
甘肃省文明办一位负责人说,经过一年多的数次发布,如今,企业讲诚信的行为愈加自觉,每次发布,“黑榜”企业越来越少,而“红榜”企业不断增加。
依法依规惩戒,形成长效机制
“不讲诚信就要付出代价,而不仅仅是道义上的谴责。”一位“红黑榜”发布工作的参与者说,只有依法依规进行惩戒和奖励,才能让企业对“红黑榜”真正产生敬畏和拥护。
记者了解到,凡是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将面临取消政策优惠、降低信用等级等方面的处理。在去年12月10日甘肃省发布的第三期“红黑榜”上,有66家企业进入“黑榜”,其中二十几家被法院认定的“老赖”,单位负责人被惩戒限制高消费,包括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住星级酒店等。7家税务造假的企业被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至5倍以下的罚款。还有更多不讲信誉的企业则是被各类媒体集中曝光。同时,对“红榜”企业,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其社会美誉度,另一方面也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扶持,增加企业的发展热情。
下一步,甘肃还将把“红黑榜”所代表的诚信建设制度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全方位、全领域打造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平台,建立定期发布、有力奖惩、跟踪落实的长效机制,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拳头共同发力。
郭锦诗说,各地各部门还要在治理重点领域、解决突出问题上再求突破,在激励守信、惩戒失信上见实效,逐步实现多部门、跨地区、跨领域信息共享、信用联评、守信联奖、失信联惩,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杨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