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从胃开始!”记不得哪位名家说的这句话了,反正对应着我走西部的实际,吃得开心的地方,不仅印象深,干活也就见成果。这种吃的选择,在西部不仅是口味的适应,它还像建筑、服饰一样,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团聚或分离的标志。吃什么与不吃什么,体现了人与土地的亲疏,甚至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精神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吃的物品构成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人在旅途,找着了吃,吃得下去,作为一个行者想必就上路了。
藏区高原上,牛群要在大片大片的草场上吃一天的草才回来,牧人们挤出的鲜奶都带着草地的气息和营养,当一大桶鲜奶制成一小块酥油后,再加茶去腥,便是藏民四季的主食,同时又具有素菜的功效,真正体现了浓缩就是精华的实质。正如藏民对生活的乡土智慧所言:“在牦牛的眼睛里,再美的鲜花也是把草。”要的是营养,不在乎外在的形式。我几次上藏区,为了减轻高原反应,增强身体热量,最方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碗喝酥油茶,喝得小便都有股酥油味,走起路来自然添了牛的力气。
“吃屎清凉!”这当然是说笑。这里讲的“屎”是即将要变成牛屎的一道菜,傣话称为“撒撇”,色绿味苦,多配米线相食。在亚热带的坝子里,气候炎热,傣家人多以糯米为主食,吃不多但经饱,口味可说是“酸、辣、寡”,酸味用来开胃,辣椒可化解吃糯食易患的脚气,寡即小油清淡,茅草野菜放点盐便可吃。吃这样的饭菜,有如吃调理身体的药,人也就能在热风中轻快自如。我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做“社教”(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时,当时上边要求我们要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尽管肉和油吃得少了,但身体更健康,冬天到小河里游泳,同时还锻炼出吃野菜喝白酒的本事。
滇南一带,赶集做买卖的乡街上,大口汤锅像麦当劳快餐一样是人们必光顾的地方。那牛肉、羊肉的香味可以从街头飘到街尾,要上一碗,在热乎乎的汤里放点薄荷、香菜,加些辣椒、花椒,便可痛痛快快开干,汤汤水水吃下,走山路的疲劳也就不在了。在金平县铜厂村,我硬是忍不住口水吃了一大碗,真是吃得无拘无束,比在大饭店吃海鲜还过瘾。看我大吃大喝的样子,乡村干部很是高兴,情感的话也就多了,再加上几杯米酒下肚,他们平时的真实思想也就讲出来了,把一个外来人看成了知心朋友。
吃走在大江南北,时常都见面的要算土豆了,这个外来物种到了中国被称为“土豆”“山药”和“马铃薯”,在辽阔的大草原是吃牛羊肉的伴侣,到了西南崇山峻岭却成了山民的主粮,各地的人们以马铃薯创造了许许多多吃品和烹饪,尽管被冠以各种名称,但我的感受最好吃最省事的还是一个一个烤着吃。有一年初夏时节,大雪封山半年之后的云南怒江峡谷独龙江,当我们经过两天的徒步来到巴坡乡政府时,当地驻守武警食堂的大米都有股霉味,吃土豆成了每天的主食和配菜。“走山路就得靠吃洋芋!”围着火塘,从火塘里扒拉着焦黄的土豆,再喝上一杯独龙人自酿的小红米酒,真是绝配此才有。
一个真正的行者要归功于一个适应力十足的胃。能吃下不同民族创造的食物,便可在多样的文化中游走,接触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从而体验到去远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