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9月4日起在国家话剧院剧场上演。这是这部享誉世界的舞台剧第一个亚洲版本。
《战马》改编自英国儿童桂冠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少年艾尔伯特寻找爱马“乔伊”的故事,反映了人与马之间真挚的情感。据统计,整个一战,共有1000多万匹马死于战场,和死于战场的士兵人数相当。《战马》以一个男孩与马的情谊,将残酷战争中的一抹温情演绎得感人至深。看过同名小说,遗憾的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操刀搬上银幕的同名影片没有看到,觉得这部以马为第一人称的作品比较适宜于改编为影视剧,但搬上舞台,则心存疑虑,不由得把它想象成简单的儿童人偶剧。
但舞台剧《战马》,却绝非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儿童人偶剧,它高大的马偶,真切的情感表达,逼真的灯光和音效,大片似的舞台呈现,都带给人前所未有的震撼,真可谓驰骋舞台,一骑绝尘。
首先是那高大的马偶,马偶乔伊长3米,高2.4米,重约108斤,由三名演员操作。起初,对演员站在马身旁操作马头很看不惯,让人联想到舞龙时的执龙头者,又觉得酷似中国戏曲中的马童。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战马乔伊在舞台上活了起来,它不光能奔跑、拉犁、拉车,还能与艾尔伯特嬉戏、交流,在战场上还能跳过铁丝网,因有伤而被铁丝网缠住时,它的挣扎、喘气乃至嘶鸣,都那么逼真且让人揪心。人们像关注士兵艾尔伯特一样,关注着战马乔伊的命运,为它每一次的磨难而叹息,为它每一次的成功而欢呼。当最终垂死的乔伊与受伤的艾尔伯特在战地医院重逢时,当人与马抱在一起时,剧场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马偶在人们心目中已不是一件道具,而成为栩栩如生的一匹马,一匹有着坚韧、不屈灵魂的主人公。而且这种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的舞台剧,其感染力不亚于电影特写镜头的冲击力。
其次是全剧的舞台音效。其实《战马》的布景很简单,绝非大制作,舞台天幕上一窄条白色的幕布,可以表现田野风光和战马乔伊的驰骋。但当幕布上出现战壕、炮击、冲锋的场面时,再配以立体声的音响和炫目的灯光、烟雾,那种逼真的战争氛围,让人感受到了血腥与残酷。而当英、德两军在阵前为了营救被缠绕在铁丝网上的乔伊而停战时,虽然双方都用汉语大声喊着听不懂对方的语言有些可笑,但剧场内却没有笑声,人们屏住呼吸,关注着乔伊的生死。直到它脱险,人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与一匹马偶同呼吸、共命运,想想觉得不可思议,但中文版《战马》创下了这样的观演奇迹。
三是整台演员的表演也称职到位,体现了国家话剧院的“国家队”水准。少年艾尔伯特及其父母、比利与父亲、军士、艾米莉以及演唱者都令人难忘,还有那只由人操作的鹅,笨拙地奉献了不少笑料,让紧张的观剧氛围透出一丝轻松与暖意。
当然,舞台剧《战马》创下了更多的奇迹:自2007年由英国国家剧院成功搬上舞台,以感人的故事和精湛的技艺打动了全世界无数观众,已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演出超过4000场,观众超过600万人,累计在全球斩获24项重要戏剧大奖。
其实《战马》的故事很简单,但它精致的道具、精妙的舞台装置,以及颇具震撼效果的音效,都使人身临其境般地融入其中,体会着剧中所展现的友谊、勇敢、坚韧、信念的战马精神。即使那游吟诗人一般的音乐串场,虽然因唱词翻译得不押韵而有些遗憾,但也恰到好处地营造着浓烈的情感,打动着每一个观众。而反观我们的儿童人偶剧,却简单、幼稚,根本无法吸引成年观众。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总制作人周予援曾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剧目,全方位地吸收、借鉴、学习国外剧院先进的经验、理念和技术,从而全面影响和提高国内的戏剧创作和管理。但愿《战马》能给我们的戏剧创作带来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