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当下的真人秀生态中,清一色的明星题材往往被电视台奉为收视良药,旅行、竞技、恋爱等包装样式更是被捧上神坛。然而,同题材的过度消耗和形态的单一重复难免会给观众带来疲劳感。源起于地方节庆活动“中国农民歌会”的安徽卫视综艺节目《中国农民歌会》显得与众不同。节目以“农民唱、唱农民”为宗旨,将真人秀形态与本土题材杂糅,通过对农民素人的多样化电视呈现,展示了新时代的“三农”风采和大美农村的中国梦。
千名民族乐者齐聚,传递最美乡土情怀
2013年,出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那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给《中国农民歌会》指明了方向,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还有八亿多的农民群众,每一个中国人无论出身何处都带着“农民”的血液,而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土地”与“乡愁”投射出的是世代中国人温存许久的时代记忆。《中国农民歌会》带动的故乡情、寻根梦、家乡美,让农村观众产生共鸣,也给城市观众带来一次全新的情感代入体验。正如各民族代代相传的“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歌”这句俗语所言,音乐成了“最美的乡愁表达”。
《中国农民歌会》选角导演组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走遍了28个省份,海搜超过3000名选手,力争使不同地域、民族的农民选手在节目中汇聚一堂。而海选赛被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赛区,各自单独成篇,分为五期节目播出。五期海选形成了迥异而鲜明的风格,西部的异域风情、北部的草原豪情、南部的柔情似水等合力构成多种民族文化特色。
新歌声、新民乐、新农民、新农村,节目中所表达的这“四新”主题,旨在表明《中国农民歌会》不仅是一个属于农民的歌唱舞台,更是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讴歌新时代的电视平台。“情动炊烟、醉美乡音”,《中国农民歌会》借助农民歌手的视角,真实记录新农村生活,促进农村文化繁荣,传播了正能量。
聚焦农民选秀题材,关注中老年观众群体
中国电视荧屏一直不缺歌唱竞技类节目,自青歌赛起,这种娱乐节目类型就始终盛放在各大卫视黄金档。经历过《超级女声》的爆发与沉寂,直到《中国好声音》等国际模式的引入,音乐类节目再度焕发生机。然而不难发现,这类节目已逐渐从十年前掀起全民狂欢的素人歌唱选秀,转为近年来歌坛大腕争相比试的明星版竞技类型,供平民歌者大展歌喉的通道愈加狭窄。
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民歌会》应运而生。它的出现给民间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的歌唱达人带来了福音,更为明确的是,《农民歌会》直接将焦点对准中国八亿农民,这个人口数量庞大却始终处于媒体边缘的群体终于被聚焦。这既是一次娱乐题材与参与主体的突破,也是一次中国新乡村建设、中国新时代农民形象的集体展现。
另一方面,目前周末时段电视节目基本被年轻化、娱乐化节目承包,而在电视观众中占比不小的中老年观众几乎未被重视。《中国农民歌会》接地气的表演、亲民的音乐类型及备受中老年观众青睐的导师阵容均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而使得该节目更具竞争力。
经典选秀模式回归,表达方式丰富多彩
“三农”是音乐类节目从未深入触及的领域。提到这一题材,不少从业者会直接与表演形式及故事风格单一、离年轻观众距离较远等偏见相关联。《中国农民歌会》则旨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在选手、导师、叙事、音乐等方面寻求突破。
《中国农民歌会》启用经典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专业音乐评审掌权、层层晋级的传统模式,但又不乏棚内外全方位叙事、以赛区为单位的差异化设置。相比其他赛制繁复的音乐选秀,《中国农民歌会》启用相对直观明了的赛制,在不同阶段分别融入不同的真人秀表现手法,使得表现形式不呆板陈腐。同时,导师阵容也涵盖了民族、流行等不同音乐风格,极具亲和力的蔡国庆、草原歌王腾格尔以及国民组合凤凰传奇联盟坐镇导师席。
此外,节目中的选手身份并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种田养殖的农民。成长于农村家庭、拥有农村生活经历的选手都被纳入到参与主体之中。乡村教师、农民企业家、大山里走出的音乐达人等在节目中一展身手,他们的故事常有着超越想象的丰富。音乐风格方面,该节目也集结了多种音乐类型,其中既有中老年观众津津乐道的民族风、美声、原生态等经典曲风的演绎,也有年轻人所崇尚的流行歌曲、民谣、爵士乐的表演,英文曲目等也会穿插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