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作家笔下的50年抗日历史 海峡两岸抗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4年甲午战争。对这长达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台湾和大陆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加以叙述。但两岸中国人对于被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共同历史遭遇,在文学创作上究竟有怎样的反映,其中又有怎样的异同,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迄今未有学者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陈颖等著《海峡两岸抗日小说比较研究》终于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也为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70周年献上了厚礼。
《海峡两岸抗日小说比较研究》力图从纵横两个维度对20世纪两岸抗日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海峡两岸抗日小说创作的世纪回眸”,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对20世纪海峡两岸抗日小说创作的总体成就、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上篇又以1945年抗战胜利为界,分为《战时两岸抗日小说创作》和《战后两岸抗日小说创作》两个章节,前者将视点聚焦于民族的共同屈辱和共同命运,即把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其噩运视为民族的共同屈辱,着重挖掘两岸作家对于这场给民族造成巨大灾难的失败战争的痛苦回忆与反思,同时,基于共同的民族意识,对两岸抗日小说中反映出的两岸民众对于日本侵略者所采取的不同反抗形式进行具体描述。后者以“昙花一现”和“一枝独秀”分别形象地概括了战后初期(1945—1949)两岸一国文学的短暂交融和近二十多年两岸关系缓和后抗日小说创作只有大陆“一枝独秀”的失衡状况。而对中间长达四十多年两岸严重对峙时期各自的抗日小说创作情况,特别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解严”前台湾抗日小说创作的状况,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之前大陆学者一般不愿涉猎,本书著者充分利用当前两岸关系比较缓和的有利时机,对台湾这一时期许多带有反共色彩的抗日小说作了仔细甄别和批判性的阐述,是为该书的亮点之一。
该书下篇为分论《海峡两岸抗日小说创作之典型现象类析》。著者择取了两岸抗日小说中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分门别类通过文本细读发掘其中的异同。
首先是两岸乡土抗日小说。战时台湾的绝大多数抗日小说都可以视为乡土抗日小说,而战时大陆抗日小说中最有艺术成就的亦是乡土抗日小说。虽然由于战时两岸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但是两岸乡土抗日小说却在创作母题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呈现了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及可资比较的相异的表现方式等。
其次是两岸史诗抗日小说。台湾本土作家创作的最有影响的抗日小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出的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和李乔的《寒夜三部曲》,这两部多卷本长篇抗日小说叙说了台湾人民对于日本50年殖民统治的反抗。无独有偶,大陆在世纪之交,一位年轻的女博士历经十年艰辛也推出了一部从大陆人视角表现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长篇小说《台湾三部曲》。两岸在不同年代由不同年龄和经历的作家书写同一段历史,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文学创作现象,而且其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密码,这些密码一一深嵌在创作背景、叙事策略和作家各自的价值观中,著者则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建构、细节描写等逐一加以解码。
最后是两岸军政抗日小说。战后初期四十多年,国共两党对于曾经共同创立的抗日业绩互不认同,两岸相关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出现了各说各话并相互指责对方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该书著者仔细搜罗了两岸相同或相似题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作品,从《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题材》和《地下抗日题材》这两个视角入手,对两岸军政抗日小说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抗日小说比较研究》
陈颖 等著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