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星期四

    寒冬中的救亡怒潮

    ——“一二·九”运动追记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03日 06版)
    1935年12月9日,清华大学学生陆璀在演讲。(清华大学校史馆提供)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驻足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一二·九”运动展板前,校史馆工作人员孟然告诉记者,“一二·九”运动中时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清华周刊》总编辑蒋南翔草拟的《告全国民众书》震撼人心。

        “我们的目标是同一的:自己起来保卫自己的民族!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澎湃激越的文字表达出青年学子们的赤子之心。

        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华北的步伐,提出“华北特殊化”,策动华北自治。国难当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学生们走在了前列。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的数千名学生涌上北平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向天安门、长安街奔去。手无寸铁的学生遭到国民党军警大刀、皮鞭、木棍和水枪的镇压,30多人被捕,几百人受伤。

        城外,很多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被警察拦截在西直门外,学生们沿城墙外围游行,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忍饥挨饿,流着热泪向人们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道理。这里面,就有清华学生陆璀。

        “提起陆璀,大家都会想到刊登在1935年12月21日《大众生活》杂志第1卷第6期封面和封底上的那两张照片,那是陆璀学长在‘一二·九’运动的当天下午,在西直门外城墙根下一个站台上,手执大号话筒向学生和市民群众慷慨激昂宣讲抗日的照片。”《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介绍说,《大众生活》杂志的主办人邹韬奋并不知道这个女学生是谁,只是在有人给他寄来这两张照片后,觉得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了,并且在封面上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张照片竟成了“一二·九”运动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

        陆璀是“一二·九”的号手,也是12月16日的爬城者。12月16日拂晓,由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率领的城外学生大队出发。游行队伍受阻于宣武门。站在游行队伍前面的陆璀急中生智,她以娇小的身躯从城门底下的缝隙中爬进城,抽掉城门上的铁门栓,这时被军警发现,遭到殴打、逮捕。一位美国记者注意到这一幕,他就是后来写下《西行漫记》的埃德加·斯诺。斯诺跟随陆璀到警察所,用英语对她进行了采访。第二天,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独家新闻:“5000中国人奋起反对日本统治,警察击倒60——北平学生被打,‘贞德’被捕”,把陆璀誉为中国的贞德。

        2005年12月,91岁高龄的陆璀回到母校出席了纪念“一二·九”运动70周年座谈会,她对年轻的清华学子寄予厚望。她说:“我给你们提四点希望:一是要有爱国之心,二是要有报国之志,三是要有建国之才,四是要有卫国之能。”对此,孙哲记得非常清楚。“陆璀学长的深情寄语赢得热烈掌声。”孙哲沉浸在回忆之中。

        “‘一二·九’运动对于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看来,至少有三个方面:“一二·九”运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一二·九”运动实现了青年学生与工农民众的结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当时冲在斗争前列的清华学生领导人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后来都成为各方面的骨干。

        寒冷不再,炮声不再,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岁月。在歌声中、史料里,人们再次追忆那段青春的战歌。

        (本报记者 张景华 靳晓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