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有感而发

    谁拯救了童大路?

    ——从《渔童》看儿童文学的深度开拓

    作者:戴舫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31日 13版)

        诗人、散文家赵丽宏近年推出两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引起较大反响。第一部《童年河》仍是作家看家本领,散文形态,诗意氤氲,第二部《渔童》则是小说家当行本色了,讲究故事人物主题开发。

        书中主角、十二岁的童大路,摔坏了同学韩婷婷家一张大理石桌面。大理石纹理自然成画,大路的平民家庭倾其所有都无法赔偿。韩父韩方渊是留法教授、收藏家,不但不要求赔偿,反而向好学诚实的大路展示了他的收藏,其中有国宝级的德化瓷雕渔童,让大路体会到韩先生的仁厚、中西文明的博大和人类艺术升华人生的魅力。大路也在同学胡生宝及其父亲胡仲年的身上,第一次懂得了人生的复杂。由于韩家的好心,胡家得以栖身于韩家小洋房的附属小棚屋里,但胡仲年对胡家的表面的尊敬里,暗藏着妒忌和恶意。他本来可以帮助大路避免摔碎大理石桌面,他不但不帮,反而事后因童家面临巨额赔偿而幸灾乐祸,到处宣扬。“文革”开始,胡仲年造反,图谋以革命之名窃取韩家收藏,特别是渔童瓷雕。于是大路开始了他拯救渔童瓷雕以及韩先生父女生命的历险故事。

        显然,身处那样的时代,大路除了“善”的道德火炬以外,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蔓延全社会的“恶”。大路不可能拯救世界,但他拯救了一个艺术品和两个生命,凭的是什么?

        近四十年来,写“文革”中“恶”的故事的作品很多。“恶”是“善”的缺失,结果便是不能捍卫自己的“人”性,其原因基本可概括为三种。第一,为意识形态误导,以“恶”为革命之“善”而勠力行之;第二,汹涌全社会的“恶”触发了人心潜藏的“恶”,“革命”又提供一种道德掩护,于是“恶”的火山喷发,加上“恶”行带来的某种阴暗心理的满足和实际利益,反过来给“恶”火上加油,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文革使“恶”人更容易作“恶”,给普通人提供通过“恶”行谋取私利的机会,使很多本来不一定成为“恶”人的人,成了“恶”人。这第三种写的最少,但纵观所有文明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的“恶”人“恶”行,是常态,“文革”并非例外。

        今天中国的很多年轻人,如果上两代不亲口告诉他们,他们是不会相信,自己善良慈爱的父母祖辈,也在“文革”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作“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当年是听号召而打了老师一个耳光,就不算作“恶”。要知道,没有极为普遍的“人”性失贞,“恶”不可能在全社会掀起狂澜。大路所面对的“大恶”胡仲年,如果没机会作“恶”的话,就会是一个以“普通人”而终老家中的父亲,可能很顾家,很爱儿子。在全民作“恶”的文革时代,要反抗“恶”,捍卫自己的“人”性,非常困难。《渔童》中大路这个孩子,如何做到了这一点?大路行为的第一动力,是仁义:韩先生对他仁,他报之以义。仁义,伦理学上叫作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互惠原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胡仲年对他不义,大路以仇人视之。第二动力,是大路通过韩先生所看见的中国和世界文明之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人”性第一本能反应,而保护美则是自然冲动;与此相关的是大路的第三动力,即艺术品的魅力:唯有人类,创造艺术品并愿意被它征服,甚至能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大路体现了这一根植于“人”性的基本欲望。

        大路是个孩子,道德意识上还是“自在之物”,完全是教养所致。这个教养,基于普通中国人的常识,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道统积累。大路捍卫了这个常识,由于教养的坚实。相比之下,同龄儿童胡仲年的儿子,大路的同学胡生宝,由于父亲的耳濡目染,时时要跌入“恶”的深渊,虽然作者暗示了救赎的可能性。作者仁慈,因为我们都知道,无数儿童少年在那一个时代作了无数的“恶”。成年人道德上是“自为之物”,要做出大路那样的道德选择,要考虑的东西多得多,所以也困难得多。

        大路拯救了《渔童》,但谁拯救了大路?是人类最“低”的道德常识,也是最“高”的道德律令。

        要深究为什么一个社会只有很少人在普遍丧失人“性”的时代捍卫了自己的人“性”,需要道德勇气。德国在反省二战战争责任方面做得最好,部分得力于全世界的压力,部分来自于德国文化的自省传统。相比之下,我们的近邻日本还落在很后面。“文革”是中华民族的劫数,但它所制造的灾难,却成了文学的富矿。遗憾的是,这一富矿的开发,远远不够。在这方面,我们也需要大路那样的道德勇气。

        (作者为美国纽约亨特学院终身教授,著有《思、酒、文:阮籍和他的时代的文化》《第三种欲望》《哥伦比亚河谷》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