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9日 星期六

    文化视窗

    中国电影人的“电影抗战”

    作者:陈阳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9日 09版)
    《十字街头》剧照
    《马路天使》剧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电影人用电影作品做武器,在文化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电影抗战”。他们及其作品,不仅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也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上海许多电影公司纷纷组织战地摄影团,拍摄出《抗日血战》《暴日祸沪记》等抗战新闻纪录片,以及《国人速醒》《血钱》等抗日动画片和《共赴国难》《东北二女子》等抗战故事片。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电影人又陆续拍摄了《民族生存》《中国海的怒潮》《烈焰》《大路》《狼山喋血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彼时的中国电影人有着文化人的先知先觉。他们很早意识到,要取得抗战的完全胜利,必须依靠整个民族的自我觉醒。因此,最初的抗战电影在叙事中就建立起家国一体、前仆后继的基本主题。“一·二八”后拍摄的《共赴国难》,表现了居住在上海闸北的华翁一家逐渐觉醒的过程。《东北二女子》也是通过相爱情侣的觉醒,激发起“另一半”的爱国热忱。

        除了表现城市市民和知识分子的抗战,夏衍、阿英和郑伯奇等左翼电影人更把底层工人、农民群体的抗战事迹搬上银幕。1933年上映的《民族生存》中,出现了一群生活在贫民区的工人、东北难民和被遗弃的妇女,他们不断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抗争,最后又一起奔赴抗日前线。而在《中国海的怒潮》中,贫苦的中国渔民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拿起土枪、架着舢板勇敢地冲向日本的军舰,其悲壮感人足以揭示出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决心和气概。由此可见,抗战电影的镜头已不再局限于少数英雄的身上,普通民众已成为当时抗战电影的主角。

        这一时期的抗战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它们在呼唤大众精神觉醒的同时,亦在极力塑造体魄健全、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民族新人”形象。

        1934年问世的《大路》中的筑路工人金哥便是这样的一位新人。电影中,金哥和工友们裸露出健美的肌肉、奋力拉起沉重的大铁滚前进的镜头,建立起力与美的影像风格。在修筑抗战公路的过程中,金哥和工友们面对汉奸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终于完成了任务。影片的结尾,壮烈牺牲的金哥和工友们重新站了起来,继续肩负着沉重的大铁滚向前迈进,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获得永生。聂耳为该片作曲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很快成为当时广受欢迎的大众歌曲。

        当时,日寇的侵略步步紧逼,国内各种汉奸和贪腐行为却大行其道。这就决定了抗战电影除了要跟日寇做斗争,还要与各种汉奸言论、各种悲观漠然的思想做斗争。《狼山喋血记》正是这样一部作品。茶馆老板赵二先生画符避狼,结果自己的儿子还是被狼咬伤了,而他的策略却是大门紧闭,继续画符祷告。赵二先生所隐喻的对象自然已十分明了。最后,全体村民举起火把,一起投入到打狼的战斗中。这部电影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在日寇的侵略面前,忍让妥协没有出路,只有发动全民族的抗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抗战电影的艺术表达进入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诞生了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经典之作。它们在市井化的外表之下,将浓郁的爱国热情融入故事、画面乃至电影插曲中,既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也展示了中国民众的团结精神以及奔赴前线的决心。这些优秀电影在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之后,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