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90后大学生与抗战老兵的心灵对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展“致抗战老兵一封信”活动

    作者: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积舜 李红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4日 05版)

        “‘感谢’这两个字实在太轻,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感受70多年前抗日战争的惨烈,到底是怎样的信念和情怀,才能使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谱写了一首首壮烈的赞歌……”

     

        “那时候的我们不怕死!就想着赶快打胜仗,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是90后大学生苏睿和93岁抗战老兵孙学臣之间的对话。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苏睿所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七月风”党员先锋队通过学校微信、学生在线等网络平台发起了“致抗战老兵一封信”活动,得到了学校各学生党支部的纷纷响应,不到1个月的时间,“七月风”就收到了100多封信件。

     

        近日,带着这100多封信件,同学们踏上了寻访抗战老兵的旅程,经济管理学院“红星梦之队”的队员们去了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六洼镇,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七月风”的队员们则前往枣庄市马兰屯镇,探望居住在那里的几位抗战老兵。

     

    “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革命”

     

        “这是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发给我们的!”在青岛市黄岛区六洼镇,已经91岁高龄的樊辉省骄傲地向队员们展示着自己的“宝贝”——一件挂满了奖章的军服。“有一次打仗,我们在水塘里泡了很久,以至于许多人都留下了后遗症。”说完,樊辉省撩起衣服给大家看他腰上和腿上的伤痕:老人的腿一直都处于水肿状态,皮肤也是坑坑洼洼的。离开的时候,队员们希望和樊辉省合个影,老人很重视,特意穿上那件让他引以为豪的军服,挺直了腰板,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大家。

     

        91岁的老兵王顺绪不仅参加过抗日战争,还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军服上的战争纪念章见证了他的光辉岁月。

     

        “1942年的秋天,我所在的部队和日军有一场正面战争。打到最后,双方都弹尽粮绝了。有一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和战友于乐章、于胜武去附近的山上找水源,与同样前来寻找水源的日本士兵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战。”王顺绪回忆说,他当时死死地掐住那个日军士兵的脖子,却被日军的匕首刺中了左臂,王顺绪鼓足力气将身子一扭,和日本士兵一起滚下了60多米的山坡,两个人都头破血流,躺在地上不能动弹。最后,闻声赶来的战友将日本士兵俘虏。“您在战场怕不怕?”队员杜月斌问,“我不怕死,那时候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革命!”王顺绪说。

     

        在马兰屯镇,“七月风”的队员们拜访了孙学臣、季常清和提启营等几位抗战老兵,队员们为老兵朗读了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学生来信。

     

        听着90后的肺腑之言,93岁的孙学臣激动不已,87岁的提启营则潸然泪下。“那时候的我们不怕死,就想着赶快打胜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回忆起峥嵘岁月,孙学臣扬起了右臂——他的右手在战争中不幸被子弹击伤,肌肉已完全萎缩。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2014年,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慰问抗战老兵活动,深切地感受到这些耄耋之年的老英雄们并不渴望拥有多少物质支持,他们更希望我们年轻一代能够敬畏那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拥有爱国情怀。”苏睿说,也正是基于这个想法,“七月风”党员先锋队才发起了“致抗战老兵一封信”活动。

     

        “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所以一直不能理解什么叫把生死置之度外。”杜月斌说,经过这次寻访,他被深深地触动了,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才是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与每一位抗战老兵的交流都是一段烽火连天的沧桑岁月再现。”队员张丽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种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历史,慰藉老兵,更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凌云壮志和爱国情怀。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暑假。”在采访中,每一个参加活动的队员都这样告诉记者,通过与抗战老兵的心灵对话,他们感受到了那段峥嵘岁月里的爱国激情。

     

        对一个人来说,70年的岁月是漫长的光阴流转;对一个民族来说,70年的岁月也许只是时间长河的一瞬。然而,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无论是漫长还是短暂,这段历史都应该被清晰地镌刻在那里,令我们时时警醒。

     

        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报通讯员 刘积舜 李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