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星期一

    见仁见智

    抗战戏剧的一大突破

    作者:艾莉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7日 15版)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于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之际演出抗战新戏《中华士兵》。该剧讲述了发生在1939年6月的陕西中条山之战,是第一部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话剧,是抗战戏剧的一大突破。

        《中华士兵》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39年6月,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最艰苦的一场战役中,千余名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冷娃”,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黄河。他们吹着唢呐、吼着秦腔,走向光荣的死亡……在欣然走向壮烈牺牲的过程中,每一个闪现心头的记忆,都在坚定着士兵们殉国雪耻的决心。这部戏从文本到舞台呈现,都蕴涵着浓烈的诗意诗兴。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和选择都在感动观众的同时引出种种思考。中国高级将领的一场“论生”把剧中人的选择,从家国忠孝,推到了民族荣辱的高度,更推向了人格价值、生命尊严的思辨。而“走向黄河”这样大开大合的意向表达和举生向死、报国雪耻的高潮段落的呈现不禁让人热泪滚滚。

        由于各种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宣传,更鲜少舞台展现,影视曾有反映台儿庄大捷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和讲述中国远征军故事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但舞台上却没有一部这样的作品。历史上无数中华儿女与日寇浴血奋战长达14年之久,用戏剧作品去铭记历史、铭记曾经的牺牲,是中国话剧人的责任和担当,如今国家话剧院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也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对国军抗战正面战场进行全景式的呈现,可喜可贺。

        对导演查明哲而言,这是一部十年遗憾终于圆满的圆梦之作。十年前,国家话剧院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先后创排或复演了包括《纪念碑》《死无葬身之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内的一批反战作品,这三部作品后来也被戏剧界称为查明哲执导的“战争三部曲”。而他本人也因为在这三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对残酷话题入木三分的准确把握,而被称作“残酷导演”。当年,面对大家的祝贺,查明哲却非常遗憾地表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作为这场战争中最重要的东方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到目前没有一部中国的戏剧表达,这是作为中国戏剧人的巨大遗憾,我们欠着这样一份答卷。自那时起,查明哲便一直在用心寻找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史诗,而《中华士兵》的出现终于弥补了这个遗憾。因为《中华士兵》不仅是重塑抗战英雄,同时也是两个世纪的中国人的一次相互寻觅和认同,是几代中国人精神的融会。那群人在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们在雪洗这个民族和国家的耻辱,他们的人生态度、生命的精神,生活的情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如此强烈、如此鲜明、如此撞击人性的部分恰在那个时刻空前凝聚。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现在以至于中国的将来,无疑是重要的。

        《中华士兵》值得期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